重溫經典||鹽鐵論解讀06
由此觀之,則所謂“修文學”,就不是一般的學術問題,因之,在當時出現了“不愛文學”、“以文學獲罪”的歷史現象。
在這次會議上,桑弘羊舌戰群儒,也嚴峻指出:“今文學言治則稱堯、舜,道行則言孔、墨,授之政則不達。懷古道而不能行,言直而行枉,道是而情非,衣冠有以殊于鄉曲,而實無以異于凡人。諸生所謂中直者,遭時蒙幸,備數適然耳。殆非明舉所謂,固未可與論治也。”
參加這次會議的60多個賢良、文學,他們都是“祖述仲尼”的儒生,除了心不離周公,口不離孔、孟之外,還宣揚當時“推明孔氏”的董仲舒的學術思想。
董仲舒是向漢武帝建議要“鹽、鐵皆歸于民”的始作俑者。他攻擊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他在對策時,宣揚“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儒家說教,反對“與民爭利”,認為“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乃天理也。”
但是他的所謂“民”,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的豪門貴族和富商大賈。本書《禁耕篇》所謂:“夫權利之處,必在深山窮澤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
《復古篇》所謂:“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海為鹽。”正好是董仲舒的“為民請命”這一觀點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