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鹽鐵論解讀01
西漢昭帝劉弗陵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召開鹽、鐵會議,這是一次王道與霸道面對面斗爭的會議(即儒家內部純儒與雜儒的斗爭的會議)。
召開這次會議的漢昭帝劉弗陵,自稱“通保傅,傳《孝經》《論語》《尚書》”,是接受過儒家思想的。
主持這次會議的丞相車千秋,“無他材能術學”,是被匈奴單于譏諷為“妄一男子”般的尊儒派。
在以主張“公卿大臣當用經術士”,并“益重經術士,……以為群臣奏事東宮,太后省政,宜知經術”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為首的精心策劃之下,召集了全國各地六十多個“懷六藝之術”的賢良、文學,藉論鹽、鐵為名,來“舒六藝之風”。
這次會議是有鮮明的傾向性的。
先是,有杜延年其人者,“見國家承武帝奢侈軍旅之后,數為大將軍霍光言:‘年歲比不登,流民未盡退,宜修孝文時政,示以儉約寬和,順天心,說民意,年歲宜應。’光納其言。舉賢良,議罷酒榷、鹽、鐵,皆自延年發之。”
通過“宜修孝文時政”的決策之后,于是召開這次會議的工作,就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六月詔:“其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這批人,就是參加這次會議的“六十余人”。
第一種人是賢良。
賢良一科,是西漢王朝選拔封建統治工具的重要手段之一。《文選·策秀才文·集注》:“《鈔》曰:‘對策所興,興于前漢,謂文帝十五年詔舉天下賢良俊士,使之射策。’陸善經曰:‘漢武帝始立其科。’”又曰:“求賢,謂求直諫,合有三通:一明國家之大體;二通人事之終始;三通正言直諫者也。”
即以漢武帝時期而言,漢武帝認為凡是思想上不符合封建統治的需要,而“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都是不能入選的。董仲舒,是被當時推之“為世純儒“為世儒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