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要打磨的概念是:剛需。
若是你肯仔細想想,就會知道了,“剛需”這個東西,本質(zhì)上來看,根植在價值觀上——價值觀幾乎決定一個人的一切,這事兒我們早就知道了。
你想想看,那些“表現(xiàn)型人格”(Be-Good Type)的人,因為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當前在別人面前的表現(xiàn),那么,“成功”這個狀態(tài),是他們的“選擇”,是他們的“剛需”,他們時時刻刻都希望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得足夠好,成功這個狀態(tài)當然是最令人向往的了。
與之相對,少數(shù)“進取型人格”(Be-Better-Type)的人,因為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變化、自己的進步,所以他們并不在乎,或者說“沒那么在乎”自己當前的表現(xiàn);他們知道任何學習、改變、進步,都是有過程的,在早期的時候步履蹣跚、跌跌撞撞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持續(xù)刻意練習,就一定會有進步與變化,最終都會好起來的。
所以,進取型人格的人,很容易理解、接受、并直接開始踐行這樣一個觀念:
成功只不過是某一時刻的狀態(tài);成長才更重要,成長才是真正的剛需。
你看,“你的價值觀決定你的命運”,這話一點都不過分。經(jīng)過這么久,你早就知道了,大多數(shù)人的價值觀是這樣的:
金錢>時間>注意力
成功>成長
現(xiàn)在>過去>未來
而如果你的價值觀竟然是這樣的:
注意力>時間>金錢
成長>成功
未來>現(xiàn)在>過去
那你的選擇自然就會發(fā)生變化,而你的“剛需”自然而然地就與其他人不同。
不妨讓我們來看一個也許會讓你震驚的例子罷。對于“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人最終賺不到很多錢”這個“終極問題”,我有個這樣的解釋:
因為賺錢對他們來說其實并不是剛需。
絕大多數(shù)人的剛需是什么呢?
大多數(shù)人的實際剛需就是花錢,而不是賺錢。
仔細的觀察一下罷,“發(fā)財”幾乎是所有人的夢想,他們以為“發(fā)財是剛需”,可他們的想法暴露了真相:
等我發(fā)了財,我就_____!(請?zhí)羁眨凑阍缇吐牭竭^一大堆。)
你看,“發(fā)了財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才是他們真正的剛需。
對他們來說,發(fā)財只是手段,花錢才是目的。
觀察一下就知道了,這世上只有少數(shù)人“花錢是為了賺錢(投資)”,而絕大多數(shù)人是這樣的:“賺錢是為了花錢(消費)”。這不是玩繞口令,這是“樸素的邏輯分析”。也正是這個差別,最終造成了人群之中財富分配上的巨大差異。
首先,我們要達成一個共識:
剛需可以主動選擇的,而不一定是天然的,一成不變的;更進一步,剛需這東西常常就不應該別動接受。
若是順著天性,懶惰就是剛需、貪婪是剛需、嫉妒是剛需......七宗罪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剛需,不是嗎?所以,我們甚至可以不夸張地講,一切的進步與成長,都是“重新選擇剛需的過程”。
“知道我可以選”,這個“元認知”極度重要。人們總是誤以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殊不知,“身不由己”更多的時候只不過是假象——你想啊,就連自殺這事兒,最終都得選個死法不是?
事實上,這個觀點早就提到過:
奧地利神經(jīng)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納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里受到殘酷的虐待。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波折與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在最艱苦的歲月,他選擇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讓自己的心靈越過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要把這句話刻在自己的腦子里,只字不差地背下來,時不時拿出來把玩,時不時拿出來掂量: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只要這句話刻在你的腦子里,你就直接干掉了99%的人,他們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所展現(xiàn)的懦弱、糾結(jié)、遲疑、愚蠢,以及事后的懊惱與追悔莫及,首先可能是因為自己選擇錯誤,更多可能是因為“甚至不知道自己還有選擇的自由”,更別提什么“選擇的的勇氣”了。
其次,在眾多“正確的剛需”之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是什么?
耐心
耐心是一切成長的剛需。心理學家建議家長們說,教小孩子養(yǎng)植物,比教小孩子養(yǎng)動物好,為什么?因為養(yǎng)植物更需要耐心,植物的成長往往沒那么快,并且很少給出“直接反映”。你自己一生要活很多輩子(七年就是一輩子),就是很多年,七八十年總有罷?在這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節(jié)點,你都會覺得總體上這是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耐心,那么長的一條路怎么可能走好?(倒是一點可以徹底放心:有沒有耐心都可以走完的......)
為什么我講財富自由、講剛需卻很少提錢?道理很簡單、很明顯(當然最終只有少數(shù)人這么認為):
財商的培養(yǎng),顯然是最需要耐心的;
并且,與財富相關的一切重要技能都“看起來”縹緲甚至虛無......
也正因為“看起來”與財富關系不大,才導致絕大多數(shù)人不重視,甚至干脆不知道自己可以學、應該學、可以練、應該練。
進而,若是一個人沒有耐心,就不大可能從一大堆“看起來不大相關”的技能中剔除那些“果然不相關的東西”,找到“看起來不相關可實際上至關重要的技能”,然后進行刻意訓練。
甚至,即使有人幫他們指出那些“實際上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技能”,他們也會因為缺乏耐心而無法體會到那些技能的重要或者不可或缺,于是隨時都可能放棄磨煉,而后“印證”自己的感覺:“看,果然沒有吧!”
沒有耐心的人什么都干不成。怕麻煩的人會麻煩一輩子。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煩?實際上我們早就講過了:有的人活在未來。
只有活在未來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換言之看,一個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后的未來。
更多的人短視,不是嗎?短視的人,無論做什么都想“馬上生效”,甚至,“馬上生效”對他們來講是“絕對的剛需”,如果不能“馬上生效”,甚至,哪怕是“感覺不能馬上生效”,他們就會立刻放棄。
弄明白了“選擇意識”與“耐心”的重要性之后,還需要再深入思考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
現(xiàn)狀
我們這個群體反復強調(diào)“活在未來”,可是經(jīng)過這么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思考,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做到“活在未來”其實真的非常困難?——當然了,若是那么容易做到,豈不是每個人都活得很好?你還記得嗎?你第一次讀到“每天都要深入思考未來”的時候,你有多么地震驚于“這么顯而易見的正確的道理怎么還需要別人來提醒我?”!你還記得嗎?那幾天你天天都精神抖擻,好像已經(jīng)重生了一樣......可為什么這才沒多久過去,若干個星期而已,你和很多人一樣,正在被一個念頭折磨著:“天吶!這事兒我都忘了好多天了!”
對很多人來說,“現(xiàn)狀”就好像是“地心引力”,時時刻刻拖著你,讓你根本飛不起來,更別提“飛出去”了。
現(xiàn)狀究竟是什么?為什么現(xiàn)狀這個東西會讓那么多人無法思考未來,無法成為“長期成功投資者”,而最終淪為“短期投機失敗者”呢?為什么現(xiàn)狀這個東西會讓那么多人變成目光短淺的狀態(tài),而不是“高瞻遠矚”呢?
所謂的“現(xiàn)狀”,本質(zhì)上來看,無非是“過往的積累”。
如果這樣理解所謂的“現(xiàn)狀”,你就明白了,若是“現(xiàn)狀”不令人滿意,那么肯定是“過往的積累不夠”而已。目光短淺的根源,總是一樣的:
急切地想要改變現(xiàn)狀。
現(xiàn)狀越差,越?jīng)]有積累,就越急切。又因為積累這個東西,誰都沒什么辦法像變戲法一樣弄出來,于是,在面臨“要么認了”、“要么從現(xiàn)在開始積累”這種極為難受的選擇之時,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最后直接選擇“鋌而走險”。
有些人會抱怨自己的父母,哀怨自己的命運,恨自己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可是他們其實換個角度想就明白了:如果自己最終是個有足夠積累的人,起碼他們的下一代就不用再抱怨自己的父母,不用哀怨自己的命運,就算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管他是金是銀、是銅是鐵,最終可能起碼含著個鑰匙呢!
你看,若是我們把“現(xiàn)狀”清楚地定義為“過往的積累”,那么我們就明白“馬上改變現(xiàn)狀”要多難就有多難了——難道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的地步,因為最多,我們只能做到這么一件事兒:
把當下作為新的起點,開始積累,著眼未來,活在未來。
你還記得吧?我們早就“戒掉了抱怨”,而現(xiàn)在你更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對現(xiàn)狀不滿其實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不滿”本身,并不增加任何積累!
最后,就是把這幾樣東西結(jié)合起來應用了:
你從來都知道自己最終還是有選擇的自由;
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來;
你知道現(xiàn)狀是積累,你知道對現(xiàn)狀不滿是無意義的,所有的解脫,最終都只能靠積累......
好了,基于這樣的認識,基于這樣的價值觀,你就能運用另外一個“終極武器”了:
選擇正確的“難受”。
在財富這個事兒上,最初在起步的時候,“沒花錢”和“賺不到錢”都是很難受的。但,你仔細想想就知道了,解決前者會讓你賺到多少錢都留不下什么,解決后者應該更重要。于是,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后者上,養(yǎng)成“賺不到錢”就很難受的習慣,再加上你其他的正確價值觀的自然選擇,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得到很多“自然而然的正確結(jié)論”,進而產(chǎn)生很多“必然生成好結(jié)果(甚至是驚喜)的行動”:
賺不到錢是因為能力還不夠;
一切能力都是可習得的,只要有足夠的耐心;
假以時日,我會收獲越來越大的......
你也經(jīng)常見到(肯定是更多地見到)這樣的想法:
賺不到錢是因為這個社會不公平(不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在其他地方找問題);
干什么都白搭,因為這個世界根本就不會變的;
于是,或者是“就這樣吧”,或者是“鋌而走險”......
在習得任何技能的時候,都有難受的地方,選擇正確的難受常常是關鍵。
再比如,當你學習英語的時候,發(fā)音很差,你就得選擇:
因為自己沒有進步而難受(再多說一點,再多練一點);
因為害怕別人嘲笑你而難受(干脆不說了、干脆不練了)。
思考與行動
觀察一下生活中身邊的人,甚至自己,你就會發(fā)現(xiàn):
很多的時候,人們選擇舒服的、容易的,而不是正確的,為什么?
看看你自己的經(jīng)歷,那個最令你難過的錯誤選擇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后來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搖搖頭,有沒有聽到大海的聲音?”(這是我最近聽到的最好玩的一句俏皮話......)
想想看,你應該做出哪些選擇,做出哪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