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基本不看電子書,也很少選擇聽書。
但現在時間實在不夠用,工作之外,很多雜事要處理,很容易被打斷,很少有整塊時間拿來窩在沙發看紙質書。
于是,在我做一些比較機械的家務時,就會一邊做事一邊聽電子書,讓書聲在空氣中自然流淌。
許多想看而又舍不得買的書,我也都是通過電子書聽完的。
在我看來,讀電子書不能完全取代紙質書,但是可以作為無暇看紙質書的補充。
1、
聽電子書的好處
比起刷短視頻獲得的碎片化信息,聽電子書獲得的信息載量是絕對的王者。
我在聽唐諾的作品時,常常聯想到他參加訪談時侃侃而談的樣子。
他語言的駕馭能力跟文字的駕馭功力一樣好,聽他細心講述在閱讀時進行的思考,像一層層蕩開的細小漣漪,層層遞進,層層深入,足已見得他閱讀時思考的專注和深刻。
當然這種談吐跟文筆較為一致的作家,其作品用來看或者聽,都比較適合,你都很容易進入書寫者的敘述節奏,跟著他探尋閱讀的樂趣。
相對來說,電子書的閱讀其實更符合碎片化時代的閱讀習慣。
電子書比較適合聽書評性質的內容,你很容易被讀者的觀點所吸引,讓你和寫作者的觀點產生化學反應。
或者選擇聽篇幅較短的抒情性較強的散文,或結構比較緊湊的紀實性文學作品,時間上也更為靈活。
2、
長篇小說可能不適合用來聽
長篇小說還是建議盡量讀紙質版本。畢竟除去篇幅不說,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更為復雜,需要調動更多時間和精力來讀。
我感覺《紅樓夢》就不太適合用來聽。我在看紙質版時,讀到大觀園敗落后的描寫,鬼氣森森,讓我覺得后背脊發涼。所以假如用電子書來聽《紅樓夢》后四十回,估計也很容易被驚嚇。
我嘗試聽過長篇版本的電子書,有些比較平淡的章節容易聽得昏昏欲睡,或者明明電子書還繼續念著,我注意力已經無法集中,早已睡著。
等睡一覺醒來,發現已經讀完很多章節,我不得不又返回睡著以前在聽的章節。很是浪費時間,也很容易產生閱讀挫敗感。
3、
聽電子書容易被帶節奏
在聽電子書的過程中,雖然可以隨時打開電子書就開始聽,但是在聽的過程中,但凡走神就相當于白聽。
而我聽電子書時又常常會被外界打擾,比如有人打電話過來,有人過來找你說話,或者自己做家務的噪聲,比如洗菜的放水聲、洗衣機轉動的聲音、炒菜的聲音等,都可能蓋過電子書的播放聲音。
聽電子書還有個問題,你只能用耳朵聽,盡管可以選擇播放速度的快或者慢,但你需要完全配合念書的節奏。
不管內容你是否感興趣,都只能跟著讀書的節奏走。
但是讀紙質書就可以自由調節節奏,對于喜歡的章節可以反復多讀幾次,對于無感的內容則可以快速略過。從精神層面來說也會更加專注。
4、
電子書也可以用來看
但如果實在沒法讀到紙質書,在讀電子書時,可以盡量放慢節奏。
保持每天都閱讀的習慣,值得堅持。
每天能靜下心來讀一小時書和刷一小時短視頻,所獲得的能量看似無多大差別,但是日積月累,量變會帶來質變的飛躍。
如果實在沒法讀到紙質書,在讀電子書時,可以選擇盡量放慢播放節奏,無論所處環境是否嘈雜,都盡量用心聆聽。
在需要做機械的體力勞動時選擇聽電子書,等到可以靜坐休息時,再將聽過的電子書回顧一下。
有過聽書的基礎,再看的時候可以多注意細節即可。把一些在聽書過程中忽略掉的細節再仔細揣摩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5、
多讀好書,不必糾結形式
我個人感覺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各有區別,但可以相互輔助。
調取電子書的效率更高,因為你無法保證時時刻刻都置身于偌大的實體圖書館之內。比起求助AI,求助電子書所獲取的資料當然更加準確和全面。
聽覺接受和視覺接受的記憶留存其實沒多大區別,只要是你用心記住的內容,都會比較長久的留在你的大腦里。
我并不覺得視覺接受的信息就要比聽覺接受到的內容高級,二者并沒有優劣之分,不過是接受信息的不同渠道罷了,二者完全可以相互配合。
假如一本小說,你同時讀過紙質版和電子版,就會明白,同樣的內容只是通過不同的信息獲取渠道進入了你的大腦。
至于你對這本書的記憶、理解以及更深層次的思考,則更多來自你個人的審美修養和興趣。
倘若你本身喜歡這本書,就會積極去接受這本書的信息。不然就算你眼前擺著一堆書,或者你耳邊不停在播放電子書,只要你并沒有用心接受,也顯得很被動,毫無作用。
所以大腦是否專心,才是決定一本書最終記憶留存的最重要原因。而不要過多在意到底選擇閱讀紙質書還是選擇聽電子書這些外在形式。
閱讀的形式并不重要,但要用心讀書,更要用心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