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帶2018級大一新生的《綜合英語III》。上午12節課的班里有一個名叫“晨”的姑娘,每次上課前總是站在教室外面那塊最寬的過道里朗讀英語課文。次次如此,無論我多早提前到教室,都會看到她,從開學伊始一直持續到期末。感念她的勤奮和堅持,每次都會偷偷拍下她讀書的身影,偶爾也會在朋友圈發圖曬曬身為老師的幸福。
第16周的時候,2016年曾經教過的一個學生發微信給我說,在朋友圈看到那個叫晨的姑娘莫名感動,好想回到三年前的現在。她說想送一本書給晨,寄到我這里轉交給晨。
書收到了,拿到后沒有拆包裹,第二天到了教室,晨依然來到老地方晨讀,我和她一起拆開包裹,看到的書是《金薔薇》。
送書的姑娘說這本《金薔薇》是她超喜歡的書,文筆太美,充滿了對世界的熱情。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我最需要的就是熱情了,于是就毫不猶豫地買了一本《金薔薇》。
這就是我和《金薔薇》相遇的故事。
說來慚愧,這是第一次接觸俄羅斯文學,可謂相見恨晚。姑娘一點都沒夸張,文筆的確太美,字字句句滿是熱情,隨著文字的描述,心潮跟著澎湃。雖然這本書主要是總結作者本人創作經驗、研究俄羅斯和世界上許多文學大師的創作活動的,而我不是作家,也不立志于當一個作家,但我發現作者帕烏斯托夫斯基所談的創作與生活息息相關,從他的創作談里,我汲取到的是如何好好生活的能量。
照例,我要把書中那些打動我、激勵我的文字摘錄下來,在這個回音板里讓文字的力量發出回響。
帕烏斯托夫斯基在開篇引用了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一句話:
應當永遠追求美。
帕烏斯托夫斯基是基于文學創作的目標引用這句話的,但永遠追求美也應該是貫穿我們一生的主旋律。
若能感覺到生活時時刻刻都在更新,那么這種感覺便是肥沃的土壤,藝術會在這種土壤上開花結實。
如果我們把“藝術”替換為“生活”,語異理同。那么怎么才能感覺到生活時時刻刻都在更新呢?刻意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每天總是不一樣,或者給自己的生活添一點小新鮮——一束花、一場電影、一碗螺螄粉...生活實在單調,又沒有什么進展,閱讀應該可以更新我們枯燥的生活,在超越時空限制的書本里有一個大千世界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靈感。
在寫作的時候應該忘掉一切,好像這是寫給自己看的,或者世上最親近的人看的。
這句話鼓舞著我要堅持寫讀書心得。讀書心得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寫作,只是整理讀書筆記的一種方式。但還是要認真對待,這是寫給現在的自己還有將來的自己看的。也是寫給不在身邊的父親看的,雖然他已經看不到。但我可以想象,如果他還在世,一定會在我寫這些心得的時候坐在離我不遠的地方,戴著他的老花鏡,讀著報紙,偶爾會抬起頭來看看我,在他的眼光里,一定有不想讓我察覺的贊許。
必須讓自己的內心世界自由馳騁,必須為它打開所有的閘門,于是你就會突然驚異地發現你意識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詩的力量遠比你想象的要多。
所以,給自己一個閘門,把對生活中一些人一些事的思考,讀書時的有感整理記錄下來,和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相識,就像認識一個新朋友。如此這般,自己也算是日日新了。
這時我們的內心世界猶如一件調好了弦的神奇的樂器,能夠敏銳而正確地響應生活中的一切聲音,即使這聲音是最隱秘、最細微的。
我們時而會說有什么東西撥動了我們的心弦,說明我們每個人內心真的是一件樂器。外面的世界有各種聲音,哪種聲音才會使我們內心的弦主動應和呢?我們需要去感受,去選擇,需要練習,遇到對的聲音,自然聲應氣求。想起來在《小小巴黎書店》里也讀到過類似的比喻:“安娜在內心發掘出一面回音板,文字在這里發出回響。她是一把小提琴,學習怎樣演奏自己。” 是的,需要學習和積累,調好自己的弦。
養成在地圖上神游各國,在想象中見到各地風光的這種習慣,有助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正確地去認識這些地方。
遠游之前先神游,這是一個好辦法!下次旅行前勢必借鑒。
草籽落到地上,在降下最初幾場春雨之前,始終紋絲不動地躺在那里。因為鉆到干燥的土壤中去,對它來說,毫無意義。但一俟土壤被雨水澆濕,草籽便膨脹,蘇醒,形成螺旋狀,像螺鉆一般擰進地里,只等適當的時機一到就開始萌發抽芽。
讀到這段話,腦子里馬上跳出來經典英文歌曲The Rose,想到了歌里稱頌的那顆種子。雖然帕烏斯托夫斯基筆下的草籽不是歌里所比喻的玫瑰花種子,但這里的草籽的生命力,還有合適的土壤跟歌里所頌揚的人的自強不息精神是一體的。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是一顆草籽或還不知道自己是一顆玫瑰花種子,但只要不放棄,等待適當的時機,雨水降臨或者冰雪融化,有了陽光的照射,最后都可以破土而出。
空氣越是清澈,陽光就越明亮。散文越是清澈,散文就越完美,就越能扣人心弦。列夫·托爾斯泰用一句話簡單明了地闡明了這個思想,他說:“質樸是美的必要條件。”
前幾日讀葉圣陶先生的《落花水面皆文章》,書中提到作文應該清澈、通透,當時就想到做人和作文不是一樣么。凡是清澈的,總是干凈的,就像小朋友說過,空氣好,拍照都不需要濾鏡,照什么都好看。我總覺得人也是這樣,讀到這里就更是深以為然了,尤其喜歡托爾斯泰這句“質樸是美的必要條件”,由此還聯想到了朱新建在《打回原形》一書中提到的真誠、樸素、生動。做人和作文這樣,應該錯不了。
我第一次見到他時,最為驚訝的是他非凡的氣度。盡管他的背有些駝,而且聲音嗄啞。當時他的精神已處于成熟和極盛時期,因此完美的內心世界在他的外表上、舉止上、談話風度上、衣著上——在他整個儀態上,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永遠要相信內在美是最持久而有魅力的。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就是在美化自己。于己賞心,于人悅目,兩全其美。
這本書的書名《金薔薇》其實來自一個哀婉的故事。落魄的老清掃工夏米為了鼓舞曾經照顧的一個小姑娘,把自己清掃的工作坊里掃出來的塵土收集起來,從中篩出金子,極少成多,鑄成金錠,請工匠打成一朵金薔薇,因為他深信,金薔薇會給姑娘帶去幸福。
帕烏斯托夫斯基寄托金薔薇,號召俄羅斯的作家們篩取文學素材鍛造出俄羅斯的文學來。但金薔薇于我有不一樣的啟迪:生活有如首飾作坊里的塵土,這些塵土里混有一些金粉,把這些金粉篩出來,最后就可以打造一朵屬于自己的金薔薇。
《金薔薇》是一部總結作者本人創作經驗、研究俄羅斯和世界上許多文學大師的創作活動、探討文學創作的過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文學大師用他別具一格的文筆氣勢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繪了人類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畫美景,闡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學創作的目的和方法,使每一位讀了《金薔薇》的文學愛好者、文學創作者和文學批評家得到極大的啟發。本書以新穎優美的文筆塑造的一個個鮮活動人的形象,具有無可抗拒的強大的感染力,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催發人們博愛的美好感情。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凡讀過《金薔薇》者,無不稱贊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并且肯定該書在自己文學創作的道上起過重要作用。相信這本書今天依然會給讀者以諸多教益。——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