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和,(筆名:曉陽)號暢春齋主,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化學者、攝影師。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楊秀和老師1955年出生于中國北京,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院院士、北京市楹聯學會書畫院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
著名書法家、當代書畫家、書法教育家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曾在《中華志愿者》、《采風中國》、《河北當代書畫》、《中國周刊》、《聚焦當代藝術》等雜志發表作品,2021年著名書法家、當代書畫家、書法教育家楊秀和老師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2011年著名書法家、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編寫《海淀詩詞》一部。2013暢春齋主楊秀和編寫《曉陽書畫》一部。同年,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作品中國郵政《美麗中國》,《傳遞正能量,更筑中國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中集郵》三部。2014年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作品在瀚海當代拍賣會一副價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作品瀚海當代拍賣一副價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參與義賣,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作品三尺大公雞價格4000元,四尺對開四字吉祥語價格10000元。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作品繼承傳統文化精髓,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家喜愛,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價拍賣中,進入全國20各省市愛好者收藏家收藏。一部分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作品,被日本、德國、波蘭、意大利等國際友人和老舍茶館及企業家所收藏。
中國書法意境的藝術性也就是書法作品的美感表現,我們習慣性地稱之為書法的意境美。書法意境美的表現無外乎虛實結合,在有形的線條結構與無形的情感表達中闡釋書法的藝術之美。我們可以從書法創作中的詩情畫意和自然高妙、書法作品豐富的造型結構以及書法節奏的音樂美感中來體會書法的高深意境。
從書法的創作手法來看,書法創作與詩歌和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決定了書法意境的詩意美和自然美。欣賞優秀的書法作品往往宛若一首意味深長的詩歌,情感篤深,意蘊濃郁。比如顏魯公的書法磅礴慷慨,有“建安詩歌”的凜冽陽剛之氣;董其昌的書法清新淡雅,頗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雅興;王羲之的書作蕭散簡遠,尤具魏晉風度,這些都無一例外地與詩的追求相契合。所謂“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寫字者,寫志也”,可見書法作品往往都是作者真實性情和意志的表達。并且,書法的內容從古至今都離不開詩歌,歷史上有許多著名詩人同時也是出色的書法家,比如蘇軾。另外,書法創作往往注重與大自然的交融,也就是書法作品在藝術審美上要“取造化之文為我文”,即取材自然,契合自然,從而達到一種行云流水、宛如天成的境界。比如張旭因用錐尖在沙地劃字而悟得“錐畫沙”筆法;懷素觀夏云變幻明白筆法造型的變化氣勢;顏真卿看墻上雨漬而悟到“屋漏痕”之流暢轉折等,皆是因法于自然而悟得書法之妙。
從書法的造型結構來看,豐富多彩的種類造型結構彰顯了書法的造型美感。眾所周知,中國書法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朝代更替過程中演變出了多種類別,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和隸書,再到魏晉草書、楷書和行書,一共衍生出了包括先秦書法、漢代書法、魏晉書法、南北朝書法,乃至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風格迥異、特點鮮明的書法類別。其中小篆的渾然入序、隸書的求度追韻、楷書的方正平直、行書的流暢圓潤,無不彰顯出中國書法豐富多彩的形態之美。人們對于書法意境的藝術審美往往無外乎虛實兩面,而實實在在有形的書法筆畫和結構無疑是最直擊欣賞者感官的,不同的書法類型具有不同的形態審美特征,彰顯著不同的書法意境美。
從書法的章法節奏來看,線條符號的節奏感和獨特的章法表現了書法意境的音樂美感。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一切的藝術都是趨向音樂的狀態。”書法藝術自然也不例外。從書法的線條符號、一點一劃中,從書法墨色的粗細淺重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與音樂藝術相似的節奏感。同時,書法往往一氣呵成,相互連貫,這種整齊獨特的章法講究也同音樂藝術如出一轍。因此有人說,書法是靜謐的音樂,音樂是高揚的書法,書法之美與音樂之美緊密聯系,不可分割。
書法意境的審美除了藝術表現上的巧奪天工、運筆如神,更在于書法背后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上千年文化的見證和體現,而文化內蘊是書法藝術永葆鮮活的靈魂所在。每一種書法的出現都帶著歷史和時代發展的痕跡,是時代文化的表現。從書法藝術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各種風格的經典傳世佳作,還能了解到書法家的性情志向,并進一步看到歷史中不同時期的審美趨勢、道德追求和哲學素養。
書法的文字內容是中華文化的表達和證明。我們所說的中國書法藝術經典作品代表,一般是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古代書法家和詩人的書法作品,這些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往往也是古代文學作品,比如《蘭亭序》《祭侄文稿》《赤壁賦》等。這些經典的書法作品不僅具有書法藝術的審美價值,更具有傳統文化的賞析價值。文人墨客以書法為載體創作出傳世的文學作品,使得我們在賞析其頗具神韻的書法藝術時,也能從中感受書法內容所體現的文化內蘊。
書法的發展歷程和藝術特征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歷程和時代特征。書法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書法變遷發展的角度來看,每個朝代都會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書法藝術,或凌厲磅礴,或溫婉淡雅,這是各個時代文化發展形態和文化追求的體現。從書法的內容來看,不同時代書法作品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各不相同,往往是對各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民風民俗、哲學思想、政治面貌的寫照。通過這些文化特征,我們可以更準確地把握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這對于我們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具有極高的文獻參考價值。因此,在書法藝術中,我們能夠從橫向上把握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從縱向上把握我國歷史發展變遷中的文化特征,這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象征。
書法的人文情愫表現了書法家獨特的性格追求和文化素養。不同書法家的作品大都風格迥異,一方面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另一方面在于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理想追求。書法作品中所蘊含的書法家對社會政治的態度,對社會風氣、文化習俗的看法,對那個時代哲學思想造詣的體現,乃至書法家本身的道德品質和理想追求,都是我們進行古代文學研究和古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研究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書法兼具藝術美感和文化內蘊,藝術審美上的結構美、音樂美和詩意美以及自然美,文化內涵中對古代文學家、書法家性情志向的體現,對社會歷史文化風貌的描繪,對文學作品價值的彰顯,都體現了中國書法藝術中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所以說,中國書法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
“德不孤,必有鄰。”“道法自然。”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展覽現場,以名家名言、曠世警句、千古名篇為書寫內容的作品讓觀眾在大飽眼福的同時,也倍感精神滋養。在書法藝術的加持下,《論語》《周易》《曾國藩家訓》中的思想精華,李白、杜甫、陸游、朱熹等歷代名人的傳世佳句呈現出穿越古今、歷久彌新的光芒。
我們很小的時候,老師都很強調詩詞,要背誦,“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當年與同學們一起朗誦的場景還記得很清楚。可以說,詩詞和書法都影響了我一輩子。
美術方便,我們更幸運,那位老師是嶺南畫派黃少強的學生何湛機,后來讀初中,也是他教。他對我的影響很大。后來,他去香港教書了,有一年,我在香港大會堂演講,他也來了,他說當時想,是不是曾教過的。他來問我,結果我們倆說到一起,都很驚喜。他意外小學教過的學生能在香港大會堂演講,他很興奮,知道我當了畫家了,很欣喜。
那時候是丁衍庸任廣東省美專的校長,他給我的印象很深,還直接上過我們的水彩課、素描課,還記得他上水彩課是不用水的,那些顏色擠下來就直接畫,我們在此前從來沒看過畫水彩不用水的。上素描,我當時畫得很認真,很細心,結果他抹了兩下,他說我不夠整體,他讓我畫畫要注意整體。當時沒有什么老師,他就親自教課。
我們剛入學沒多久,就下鄉搞土改,沒怎么上課。后來,胡一川親自到各個地方動員大家到武漢去,說要在武漢成立中南美專,我就這樣到武漢讀書。當時還沒有國畫系,因為有一種論調認為國畫是落后的,所以叫彩墨畫,后來有一次,關山月先生跟潘天壽在北京開會討論這個話題,對國畫表示堪憂,認為如果不成立國畫系,將來國畫就后繼無人,于是,在中南美專搬回廣州,成立廣州美院時,就成立了國畫系。
剛從武漢回到廣州不久,我第一次拿作品給老師指導,他毫不客氣地說,“畫還可以,但字不行”。他說,縱觀歷代畫家,有大成就者書法功底也非常了得,而書法不過關的畫家則往往很難成大名家。他對藝術問題,從來不留情面,都是直言快語。那次之后,我就決心寫好書法。
字寫不好,畫是不行的。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書法不重視,簽個名都不行,題字很重要,題字就是畫眼,字題不好,整張畫都壞了。所以,我現在還常寫字。
我到浙江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參觀,走到素描教室,意外的是那里掛滿了書法,聽說他們的學生一早就寫書法,這讓我大為震驚,回到廣州后,我覺得再不抓緊搞書法教育,是要落后了,我就跟陳金章商量,要成立書法專業,要招研究生,因為跟浙江美院差得太遠了。
對,當時國畫系地方不大,只有四個教室,關老、黎老講課,辦公機構開會,校外專家講學和示范作品都在那里。而且全國有名的畫家,都曾經來過美院講學,包括潘天壽、劉海粟、李可染、傅抱石、石魯、陸儼少、黃胄、李苦禪等。國畫系的教學是很嚴格的。當年文化部召開中國畫教學會議,我們在會議上展示學生的習作幻燈片,大家看了都很驚訝,東北藝術學院院長說要借幻燈片回去放給學生看,影響力是很大的。我們的教學,特別強調寫生、摹寫、默寫和創作,寫生,也就是毛筆速寫是前提。
我一直都用毛筆畫速寫,鉛筆或鋼筆都沒有毛筆的效果。以前帶學生到三峽、黃山、西藏、新疆、中山、新會、順德、懷集等地寫生,隨身帶毛筆和一個小墨盒。用毛筆畫速寫可以比較豐富地呈現對象,干濕濃淡,對象的立體感和結構特征,都可以充分地表現,鉛筆和鋼筆達不到這種效果。這些寫生和毛筆速寫,對我創作時用筆表現對象的質感等各方面都很有幫助。在我大部分的大型創作中,毛筆寫生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創作中最大的幾張畫,包括描繪中國臺灣的兩幅,都是當場用毛筆寫生的。大家可以嘗試一下,習慣用毛筆寫生,創作時下筆就比較肯定,對創作很有幫助。
很多畫山水的人畫幾個小人都不行的。
他從人物轉畫山水之后,為什么那么重視畫樹?因為他對樹的風格很欣賞,比如胡楊三千年不死,他就很欣賞,很敬佩。他想畫胡楊,不是表面的去畫,而是深入地表現胡楊的精神。所以,很多人評價他畫胡楊就不同人,他把胡楊的精神畫了出來,這一點我覺得很重要。畫山也好,畫水也好都是這樣。反映生活這一點,他是真正做到了。還有,他真的很勤奮,幾十年,他能夠有今天的藝術成就,跟他一路的勤奮分不開。他在得了很重的大病之后還能堅持畫畫,這就很難得,我都被感動了。因為當時真的很艱難,做了手術之后,應該要休息的,但他還是要畫,拿支筆,試下看看自己能否畫,手術之后,剛醒過來,第一時間就問醫生以后還能不能畫畫,他很擔心不能再畫畫。
反正我對美術比較執著,以前工作忙,我就選擇下班之后畫,有時候中午午睡也畫,放暑假寒假更是抓緊畫,抓得很緊,沒有偷過懶。練字,練到手痛我還是堅持。我認為,文藝工作最主要還是要勤奮,這很重要,我很多大畫都是退休以后畫的,沒有什么顧慮,也沒有什么牽掛,比較專注。
我特別喜歡聽民歌,尤其是西北的民歌,像《南泥灣》,我以前經常找時間聽,但我聽歌的時候,就放下筆,專心聽。
我當時對研究生的要求是《當代書法論文選》和《歷代書法論文選》這兩本書一定要看。我覺得書法用筆與繪畫用筆是共通的,所以,特別向學生強調對書法的學習與理解,促進他們在繪畫上的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