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梟鳥”這個詞,是小的時候,去善崮姥姥家,聽村子里的人,經常說這個詞!
說“梟鳥”的時候,有人咬牙切齒,有人嘻嘻哈哈,說明這個詞,感情色彩很濃,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
當然,這個詞僅僅只是口語中用。從小學到大學,課本里沒有!
即使在使用者中,沒有人專門講過“梟鳥”是什么意思!
甚至,“xiao? niao”兩個字是哪倆字,也沒有人細究過。
但是,善崮的人們,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用這個詞。口口相傳。
聽得多了,大概明白,“梟鳥”一詞,罵,或者是指責某人(多指孩子)調皮、搗蛋,惹事生非;或者是性格執拗、古怪、內毒。
等等。
孩子不肯上學,老師都來家叫了,父親也掄了棍子打了,奶奶也過來勸了,就是擰筋,不去!
母親氣得咬著牙,罵:你這個孩子,這么“梟鳥”,就是不想上學!
鬧新媳婦鬧過了,氣哭了新媳婦,嫂子過來解圍,笑罵鬧媳婦的人:恁真“梟鳥”!就欺負新媳婦管。有本事恁惹我試試!
眾人哄堂大笑,散伙。
最“梟鳥”的是,兩個孩子打架,一強一弱,高下立判。
可是弱的一方不服,或頭頂人家肚子上,申請挨揍。
你有本事打死我!
拉都拉不開。
或者是楞種一個,摸了把鐮刀打上人家門去,拉不回來!
這樣的孩子,就是人們嘴中的“梟鳥”孩子!
在今天以前,我一直以為,“梟鳥”是個流布范圍很小的俗語。
其實不是!
我問了一下度娘。
度娘給的詞語釋意與我理解的差不多。
但是,她還給出了“梟鳥”一詞的出處,說“梟鳥”一詞出于清代劇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馀韻》:“那烏衣巷 不姓王, 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梟鳥”的出處有了,但顯然,“梟鳥”是鳥!
此梟鳥和我聽善崮人說的“梟鳥”沒有必然的聯系啊!
直到度娘又舉例,說:楊沫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中有人物罵出:
“不孝的梟鳥給臉不要臉!不聽話,給我滾蛋!”
楊沫書中的“梟鳥”,才有了善崮人口中的“梟鳥”的意思。
我又茫茫然了!
于是翻書找出處。原來是因為林道靜反抗自己的地主家庭封建禮教、追求自由,而被繼母徐鳳英罵“梟鳥”的。
《青春之歌》寫林道靜出生于河北豐潤一個地主家庭!
也或者是《青春之歌》的作者楊沫習慣了用“梟鳥”罵人?
無話是出生于北京的楊沫,還是楊沫筆下的河北豐潤人徐鳳英,都用“梟鳥”罵人。
并且她們罵人的“梟鳥”,與魯南山亭善崮人們口語中的“梟鳥”,意思非常相近!
我的結論是:做為罵人的“梟鳥”,大概不是魯南一地專有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