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郝景芳的短篇小說《北京折疊》其實是在新聞里,也就是關于《北京折疊》獲得“雨果獎”的新聞。國內的很多報道將其和之前獲獎的劉慈欣的長篇小說《三體》聯系在一起,這也自然吸引了很多關注的目光,其中也包括我。
在這則新聞里關于《北京折疊》的介紹很簡單,只是說了個大概,知道內容是關于北京,關于折疊城市的,可是城市怎么個折疊法,折疊了的人如何生活,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一概不知。當時想著第一時間搜索一下小說文本的,但是并沒有找到,隨即也耽擱了下來,這一耽擱,就耽擱到了現在,近三年的時間。
你要問我,看完《北京折疊》之后什么感受?簡單的一句話,那就是,我看到了社會階層的巨大差異和底層人生活的艱難!而科幻,只是個外衣而已。
說道這里了,我覺得有必要將這個故事復述給大家。
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
未來的某一天,北京這座城市被分成了三個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生活著500萬人,
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共用,但彼此分隔,第二空間生活著2500萬人,第三空間生活著5000萬人。時間以48小時為單位,第一空間享有從清晨6點到第二天清晨6點的24個小時;第二空間從次日清晨6點到夜晚10點(16小時);第三空間從晚10點到清晨6點(8小時)。這三個空間彼此分離,上層空間不允許其他空間的人進入。
如果你不理解這三個空間的含義,好吧,我換個名詞:第一空間——上層社會,第二空間——中產階層,第三空間——社會底層。
看到這里,估計你該猜到了,沒錯!這是個科幻包裹下,反映社會問題的小說。
而故事的主角叫做老刀,是個生活在第三空間的垃圾工,他為了讓自己的養女(糖糖)可以上幼兒園,冒險為一位生活在第二空間的碩士研究生(秦天)喜歡的一位生活在第一空間的女生(依言)送信的故事。他的整個旅程充滿了危險,也正是這樣的旅程,我們才可以看到不同階層之間巨大的差異和作者對于階層固化深深地擔憂。
階層固化應該說是個眼下我們這個社會都很關注的熱點話題,一直不缺少話題性,有時候結合自己身邊的情形看,我們內心的體驗可能反而會更深。
我自己生活的農村地區,眼下適齡的兒童又到了該上小學的年齡,很多父母都會拼了命的想讓自己的孩子上個很好的小學。因此不惜一切買學區房,即使買不起學區房的,也要掏借讀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還不錯的其他小學里,其實想想看,這就是階級固化的隱憂所致。
我們都害怕自己的人生才剛起步,就被社會無情拋棄了。
可是,問題在于總有家庭困難的孩子,父母是無法給予他們更好的受教育的條件的,而假設留在鄉里的小學呢,則面臨著沒有老師來教,或者無法留住老師的困境,于是差距就在孩子剛剛接受義務教育的那一刻就產生了。
我們當然可以假設優秀的孩子是可以在后來的努力中,跨越這層鴻溝的,但是仔細想想這畢竟只是少數而已。
用網絡上很流行的一個詞形容,這就是細思極恐吧!
如果你對于上面提到的例子很有感觸的話,或許你就會更加明白《北京折疊》的意義所在!
我們必須得承認,《北京折疊》不能算是“硬科幻”,或者說沒有《三體》呈現得那么豐富,可能唯一的科幻元素就是關于城市折疊的構想,大地翻轉,空間休眠這些,更主要的是以48小時為一單位的設想,以及最底層人只能生活在黑夜里,且只有8個小時的構思。
在說明小說的主題上,《北京折疊》有點像《三體II 黑暗森林》就像劉慈欣通過褐蟻開篇一樣,郝景芳也融入了自己對于社會深深的思考,她很擔心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有一天會失去被社會所需要的價值,繼而享受不到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福利。借用書中的話語:
“命運對他就像偶爾顯出形狀的云朵,倏忽之間又看不到了。他知道自己仍然是數字。在5128萬這個數字中,他只是最普通的一個。如果偏生是那128萬中的一個,還會被四舍五入,就像從來沒存在過,連塵土都不算?!?/b>
我不想說,底層人物的命運如同一只螞蟻一樣,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確實需要警醒。如果說這個短篇小說的最大價值是什么的話,我想大概就在于此吧!
我們終要看到自己的成就,以給予自身動力,又不能忽視問題,從而防微杜漸,我想這才是我們對于未來社會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