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傍晚歸家,走入小區,陣陣熟悉的幽香撲鼻而來,不由得細嗅幾下,正是那合歡花的香味。
小區里有幾株合歡樹,這時節,合歡花正開。朵朵粉紅在綠葉的掩映下,分外嬌艷,尤為好看。
合歡樹形態優美,高大挺拔,樹冠開展,入夏綠蔭掩映,清幽別致。
合歡花的花型很獨特,遠看似紅彤彤的絨球,近看似朱色渲染的扇面,紅色絲狀的花瓣頂著一點點黃色的蕊,又似成簇的感嘆號。
合歡樹的葉子也長得纖細精致,由片片小葉,組成巴掌大的羽扇,就像大號的含羞草,晝開夜合,十分清奇。
這樣的葉配這樣的花,互為輝映,相得益彰。
2.
站在樹下,拾起一柄旋轉飄落的合歡花,緩緩轉動花柄,那花就在手中轉成一道粉色的球影,思緒也跟著旋轉回到了童年。
老家的村子里,也有兩棵合歡樹,一棵在我家門前,一棵在稻場的坡上。
小時候并不知道它叫“合歡花”,只是聞了花香, 看了它粉扇一樣的花型,就很喜歡了。
花開時,人還未靠近樹下,就會聞到一種奇異清香,沁人心脾,又不覺膩,如有魔力,使你久久徘徊,流連忘返。
想摘到合歡花,卻也不易。其樹高可達10余米,最低的枝椏也離地面一人多高。喜愛它,也只能遠遠地欣賞,“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因而,小時候得到的合歡花,多是在地上拾得的。
3.
合歡花開時節,樹上一片紅彤彤,樹下紅彤彤一片,繽紛落英鋪滿一地,有被風吹雨打下的,有自然脫落的,仔細尋過,總能欣喜地找到幾柄花型完整的,那就是合歡樹對女孩子的饋贈了。
愛美的女娃娃們,捻著合歡花的柄,先是深深嗅一嗅,再仔細轉一轉,而后小心地插在綁住頭發的皮筋上,有時也別在衣服扣眼里。合歡花淡雅的粉和清幽的香,裝點了女娃娃們愛美的夢。
也有還未盛開便過早掉落的花苞,看到后也拾起來,心里替它不甘,手里就去揪那圓型的比綠豆還小的花苞,輕輕一扯,便手動替它完成了盛開的過程。
依次一個個扯完,手里的花苞,已經開出一朵卷卷的佛頭形狀的花來。
4.
小時候只知道喜愛此花,卻不知,原來它有這么美的名字,更不知這名字背后有這么凄美的故事。
相傳舜帝南巡時,病逝于途中。其妃娥皇、女英遍尋湘江,終未尋見。二妃終日哀傷慟哭,淚盡滴血,最后血也流盡,兩姐妹的靈魂和便舜的靈魂一起幻化成了一株合歡樹。
合歡樹葉晝開夜合,故名“合歡”。
自此,合歡花也成為兩兩相對、夫妻好合的象征。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它,贊美過它。袁宏道的“東風香吐合歡花,落日烏啼相思樹”,納蘭性德的“不見合歡花,空倚相思樹”,元好問的“枉繡合歡花樣子,何日是,合歡時 ”......無不借物抒情,寄托詩人對忠貞愛情的向往。
光陰似箭,歲月如歌。今天的合歡樹已不是兒時的合歡樹,樹下流連忘返的小女孩如今也有相伴的良人。唯一不變的是合歡花吐出的香味,依舊沁人心脾,悠遠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