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答疑 問題4】
情境1:看到表妹賺的錢比我多,人緣好,我會很嫉妒,而她很會做生意。
情境2:在工作中不自覺地總會自動與別人比較,進而又懷疑自己,進而激起自己向上的動力,但一直沒有完全接納自己,這樣像個螺旋一樣不停轉,只會讓自己疲累。
關于比較和嫉妒,我們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這是一種人的本性,我們會嫉妒,會和身邊的人比較,不是因為我們有問題,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就是這么”設計“的。不僅如此,我們所處的環境也一直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和比較,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們,自然會不自覺地把他人的優秀看成是對自己的一種威脅。
所以,當我們因為看到別人比自己好而產生嫉妒之心的時候,千萬別因為嫉妒而羞愧或者自責,嫉妒這件事情,我們自己是無法控制的,即便是最優秀的人,最自信的人也會嫉妒,也會不自覺地和他人對比。
雖然我們無法要求自己不嫉妒,不和他人比較,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不讓比較和嫉妒情緒給我們帶來負面影響,比如自我否定,或者憎恨和敵視他人等等。
怎么做呢?其實不管我們面對的是怎樣的情緒,調節的辦法都是差不多的,一是覺察和接納,也就是當我們發現自己在嫉妒別人的時候,承認它,接納它,告訴自己:對的,我在嫉妒,這是正常的。
接下來就可以進行認知層面的調節了,也就是如何看待別人比自己強這一事實。我覺得有兩個角度可以參考:
1)自己和自己比。比較和嫉妒很容易產生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否定和懷疑自己,如果我們能夠從與他人比較,轉移到與自己比較,想想自己想要怎樣的進步和成長,然后去進行規劃,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的進步上,學會肯定自己的這些進步。
2)從“輸贏視角”轉為“雙贏視角”。比較和嫉妒的另一個負面影響就是會敵視他人,當我們把某人看成“敵人”之后,我們就會總想要攻擊對方,甚至會想要去損害對方的利益。
但如果我們能夠跳出這種“你贏我輸”的狹隘視角,而是轉為“雙贏”視角,那么我們會發現,為什么不能把他人比自己強的地方,看成是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呢?
每個人都喜歡被認可,假如我們可以學著去欣賞對方,把對方看成自己的學習對象,虛心請教,那么對方一定也會愿意幫助我們的。這樣的話,我們不僅能夠從中受益,說不定還能收獲一個朋友呢。
這個視角源于我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我在大學的時候,我最好的朋友有段時間結交了一個新朋友,兩人經常一起玩,而且那個新朋友還特別優秀。這讓我非常苦惱,我很嫉妒那個女孩,總盼望著她們兩能分開或者鬧矛盾。
有一天,我突然冒出來一個曾經從來沒有過的想法:為什么非得把那個女孩看成是敵人,而不能和她成為朋友呢?這個想法可以說拯救了我,當我嘗試著和那個女孩做朋友之后,我發現我們其實挺聊得來,再后來我們就真的成為好朋友了。
【我個人的案例分享】
我特別小的時候其實是沒有嫉妒心的,因為我父母從來不拿我和其他小孩比較,也沒有把成績看得那么重。所以,我的童年可以說是特別快樂和自由的,我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上——畫畫。
但是初中之后,我的成績突然好了起來,我也一下子從中等成績的學生變成了Top student, 嘗到了優等生的滋味之后,我就再也不愿意回到從前了。于是,我的競爭意識變得非常強,我把身邊那些成績好的同學都看成自己的敵人。我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好。人在這種狀態下其實是非常痛苦的,因為我無法放松,我永遠在比較,超越了一個“敵人”之后,我立馬又會給自己找一個新”敵人“。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研究生畢業。
我最后怎么走出這種狀態的呢?其實就是從重新開始畫畫開始。畫畫讓我感受到了快樂,讓我可以經常處于“忘我”的狀態,也讓我找到了自信。通過畫畫,我開始“自我療愈”,我花了半年的時間寫日記,改變了內在自我對話的方式。
我發現,人有了自信和積極樂觀的心態之后,就不太容易受嫉妒和比較的影響了。當然,我現在也會和他人比較,也會出現嫉妒的情緒,但它們不會再對我造成負面影響了。
另外,我還有一個方法可以避免嫉妒和比較的產生,那就是少看或者不看朋友圈的信息。其實,朋友圈各種信息看多了,難免會比較,會嫉妒。所以,盡量屏蔽這些信息,也能有助于減少嫉妒情緒的產生。
以上說到的嫉妒基本上都是因為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所造成的,把他人的“好”看成是對自我地位的一種威脅。但除此之外,我們生活中還會遭遇一種“嫉妒”,這種嫉妒與另一種信念息息相關,那就是“這不公平”,比如當我們發現自己需要經歷很多努力才能獲得的東西,他人輕而易舉就能得到時,我們也會產生嫉妒心,內心有非常強烈的不平衡感。
針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認知調節方式就是:1)接受“這個世界就是不公平”的這個事實;2)學會感恩,把關注點放在自己擁有的東西上,而不是沒有的東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