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拜訪一位老同事,進門發現她在輔導兒子功課。同事家這位小朋友,在公司出可是了名的聰明。當年,三歲不到就熟讀唐詩300首,會背弟子規。
但我進門看到并不是母慈子孝,同事正臉紅脖子粗地喊著“這個類型的題不是上周剛講過嗎?怎么還做錯!笨鳥先飛,不下功夫怎么行?你看人家隔壁的文文,從來不用父母輔導功課,每次都是年級第一!”
同事起身時,我聽到孩子嘀咕:“這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不飛的,一種是生個蛋讓蛋飛的。“看著孩子氣鼓鼓的嘴,不免有些想笑。
但仔細想來,我們經常碰到像同事這樣的家長:他們經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有時會說“你考成這樣,我面子往哪擱呀?”“記住,你的目標是清華北大!”“跟你說了多少遍了,怎么就是不聽呢?”“什么事都做不好!”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卻沒發現隱藏在親子關系中的問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本《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就從各常碰到的“熊家長”入手,從從情緒和認知行為兩方面出發,交給家長一些可落地的實際經驗。讓家長通過學習科學育兒,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消除情緒暴力,讓愛回歸
首先我們從情緒出發,說說家長帶有情緒暴力,會對孩子造成什么影響。
提起“暴力”,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拳打腳踢、辱罵等各種激烈的表現,或者想到冷暴力這種溝通方面的暴力,但我們今天提到暴力與前面兩種都有所不同,它是時一種情緒上的暴力。
所謂的情緒暴力是指通過自身的消極情緒傳遞給他人一種消極、抑郁、焦慮的情感,并由此給對方造成某種壓力或困擾,從而讓對方自我懷疑否定,喪失“自我感”。簡單地說,情緒暴力就是傳遞負能量。
我們可以想想,在一個負能量爆棚的家庭中,孩子能自信、陽光地長大嗎?調查顯示:青少年罪犯中,有七成是因為家庭原因踏上了不歸路。
那么作為父母,在親子關系中,如何避給孩子傳遞負能量呢?有三個方法可以嘗試:角色轉換、停一分鐘、給自己心理暗示。
現代生活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在公司,我們是兢兢業業的員工;在家里,我們是勤勤懇懇的父母。但很多人都把握不好這兩種身份的界限,經常因為公司壓力大、被老板批評,而將情緒帶回家,讓親子關系受到影響。
閨蜜兒子曾跟我吐槽,媽媽工作順利時,回家腳步是輕輕的,那意味著我和爸爸可以和她開玩笑;倘若她開門動靜很大,那我就要小心了。童言無忌卻反映出家庭相處模式。一個人的情緒空間是有限的,負面情緒占的多,正面情緒必然會被擠走。只有刪除負面情緒,才會留意給正面情緒空間,當以正面的情緒面對孩子時,她才能感到正能量,才能得到更多成長的動力。
其實所謂的角色轉換,就是不要將工作的你和家庭中的你混淆。就像奧巴馬曾說”我不可能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要做一輩子的父親“。工作不順心,下班后給自己一段獨處時光。結束后,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工事滾一邊去吧,我現在事一個父親/母親,我的任務是陪孩子!
接著請停一分鐘,給情緒一個緩沖期。心理學家做過研究:在志愿者面前放上他妻子或丈夫與他人親熱的照片(當然不是真正出軌),此時志愿者們智商會下降20~30%,情商會下降50~60%,也就是說:人在強烈的情緒刺激下,是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
還記得幾年前,在北京發生的一起摔童案件嗎?兩名男子駕車與路邊一名女子發生爭執,其中一名男子毆打該女子,并將嬰兒車內的女童摔在地上,導致女童死亡。
心理學家發現,人在憤怒的那一剎那,情商和智商會迅速的降低,只有過一分鐘后才能恢復正常。所以下次碰到風怒的時刻,請給自己一分鐘。在這一分鐘之內,你可以迅速離開,換一個環境,避免直接刺激,也可以在心里數數,從一數到一百,告訴自己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的呼吸上。
最后我們還可以給自己心理暗示。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暗示效應,二戰期間,美國兵力不足,,戰爭急需支援美國政府指派了幾位心理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訓練和動員。專家要求每一位犯人,都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這樣的信:自己在獄中表現是如何好、如何改過自新、在戰爭中是如何服從指揮、如何英勇。結果這批犯人上了戰場,絲毫不輸給正規軍人,正如他們在信中所說那樣,他們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你看,潛意識是會說話的,它能一遍遍強化你自己暗示的東西,如果你一直告訴自己,冷靜下來,要理智,那么你會驚奇地發現,負面情緒就會得到緩解和調控。
打破認知壁壘,放棄過時人生經驗
除了情緒帶來的影響,家長的認知也會對孩子成長造成影響。
就像前面提到的同事那樣,很多家長告訴孩子:你的目標是清華北大!你不要再去玩了!或者在家中,父母有默契地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這種常見的育兒方法其實都是不正確的。
對孩子期望過高的家長,容易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告訴孩子XX不能玩家長,會讓孩子失去選擇能力;那些扮黑白臉的父母,會讓孩子失去了判斷能力。家長只有放棄舊有過時的認知,學習科學育兒的方法,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長。
那么,我們該如何提升認知,科學育兒呢?其實很簡單,只需:尊重孩子人格和注重孩子內心的培養。
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是無限度的滿足孩子。很多家長可能會說”小屁孩有什么人格?“。
在心理學上,人格是指人的個性,是由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你說,哪個孩子又沒點個性呢?
有些家長會將自己兒時沒有滿足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想讓孩子變成我們內在的小孩,替我們完成多年的夙愿,其實這就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表現。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是一位和藹的父親,他沒有要求自己的孩子繼承父業,而是從充分尊重他們的天性,按照每個孩子獨特的愛好和興趣,幫他們確立了人生方向。長子梅葆琛,著名的建筑師;二子梅紹武,著名的翻譯家;唯一的女兒梅葆玥,著名京劇演員,小兒子梅葆玖,梅派的藝術繼承人。四個兒女,成了四個不同領域的人才。很多人向梅蘭芳大師請教育兒經驗,梅蘭芳莞爾一笑,淡淡的說,”像尊重觀眾一樣尊重孩子“。尊重,就是梅蘭芳大師的育兒經驗。
其次,注重孩子的內心需要,需要家長更多的陪伴。有些家長,孩子喜歡畫畫非要讓孩子學跳舞,孩子喜歡唱歌非要讓孩子學書法,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連孩子的喜好都不了解,更不要說孩子的內心需求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那些從小父母就重視內心需求的孩子,長大后有更強的安全感。他們自信、有更強的社交能力,富有同情心,更具有領導能力。
那么,家長要如何完成高質量的陪伴呢?
先要和孩子做朋友。你會對自己的領導訴說內心真實的想法嗎?如果只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孩子一定不會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小秘密。
接著,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家里一員,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遇到問題和孩子商量,征求她的意見。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還能讓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覺,
最后,允許孩子的小錯誤,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描述孩子所遇到的問題,用商量的語氣提出建設性意見。例如,孩子,因為被老師批評悶悶不樂,家長不要急著問孩子在學校犯了什么錯。而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很不開心,因為比起批評,你更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是嗎?”孩子回答后再問“那現在能告訴我是怎么回事嗎?也許老師是對你期望高才嚴格要求你呢?我們來一起分析分析。“這樣一步步引導下去,相信孩子會更加信任你。
親子教育,是為人父母永遠的話題。只有整理好自己,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時間很長,陪伴很短,未來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