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爬山。
之所以用 “爬” 而不是 “登” ,是因為還遠遠沒有達到登的高度和級別,我所爬的大部分山在專業人士眼里不過是小土丘罷了,盡管如此,我還是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喜歡爬山,也會在填寫個人簡介的時候在興趣愛好那一欄里厚著臉皮寫上爬山。
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爬山的?這大概要追溯回前幾年跟同事一起的一次周末活動了。
說起周末活動,我們大部分的時間,無非是三五同事好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逛街shopping,或著去KTV吼上一個下午……時間長了,也不免覺得無聊,于是,大家決定一改往日一成不變的假期模式,想去戶外走一走看一看,親近一下大自然,最好還能鍛煉鍛煉身體,畢竟天天在辦公室坐著不運動身體也處于亞健康狀態,于是最終決定去爬山。
第一次爬山,爬的是環山路那邊的佛慧山,佛慧山位于千佛山東南方向,濟南人習慣稱之為 “大佛頭” ,大佛頭海拔不高,只有460米,之所以叫這么個名字,是因為在山頂有個建于宋朝的佛頭像,清末學者張英麟為之題寫了“大雄寶殿”四個字,此山也就有了更多的人文價值。
除此之外,大部分都是自然景觀,一路上臺階怪石嶙峋,想要上山,必須手腳并用,極盡攀爬之態,十分過癮。由于平常缺乏鍛煉,我們爬的很是費力,走上一段就有人喊停休息,幾個回合下來,一個個都是氣喘吁吁,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堅持爬到了山頂,爬到山頂的那一刻成就感和滿足感一下子把剛剛的疲憊和抱怨都吹的煙消云散,雖然只有460米,我們也很有成就感。
從那之后,這一周末活動就一發不可收拾,雖然上班累了一周,休息時間只有一天,卻還是不舍得把時間都浪費在睡懶覺和追劇上,甚至為了一早去爬山,起床時間都比平時上班更早,附近的小山都被我爬遍了,常去的有大佛頭,黃石崖,千佛山,遠點兒的有南部山區的梯子山,14年的元旦假期我跟同樣愛好爬山的驢友們去了泰安的徂徠山,雖然都是海拔不到1000米的小山,但也爬的不亦樂乎。
這些山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那種自然的,尚未經人工開發的,一路上會遇到很多奇形怪狀的大石頭,爬起來沒有規律,不墨守成規。下山的時候也是各種難題,比如坡太陡了,碎石子太滑了,甚至下山的路根本就是剛被前面的人踩出來的,有時候你只能連滾帶爬地往下滑,好不狼狽。這個時候我就更能深刻地體會到上山容易下山難這句話了,下來之后往往弄得身上鞋子上臟兮兮的。
后來我專門為這一愛好進行了投資,想讓自己看起來更專業一些,這樣每次出發前收拾行頭的時候也更加期待,買的第一個裝備是登山鞋,紅藍灰相間的,非常酷。爬山的時候換上它,很是受用。首先,登山鞋鞋底厚緩沖大走再多的臺階腳底板也不會疼,再者鞋底的材料和紋路讓它具有很好的防滑效果,走在布滿碎石子的臺階或是一些表面光滑的大石頭上也能十分平穩。
我先后又買了登山杖和一升的大容量戶外保溫水壺,因為沒有經驗,水壺買大了,一升的水壺自身重量已經不輕,再灌上水更沉,背上它在平地上走都很累,更何況是爬山,走上一小段就累得氣喘吁吁,簡直寸步難行。
不過在爬山的時候負重前行也是必不可少的練習,這樣走下來更有成就感,肺活量和體力的練習更充分,就這樣,前一秒還在后悔水壺買大了,下一秒又開始阿Q精神,我就是這么一個會安慰自己,會替自己解圍的人。
背上將近10公斤的登山包和水壺,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爬到山頂時,泡面就是最好的戰利品,每當這個時候脫下沉重的登山包,打開手機里的音樂,在山頂聽著空曠的歌曲,吹著風,拿出保溫壺倒上熱乎乎的開水泡上方便面,在等待面熟的幾分鐘里,和同伴從背包里一樣一樣地掏出各種各樣的小零食,有巧克力,餅干,蘋果,小西紅柿,面包,火腿腸,罐頭等等,一應俱全。一邊欣賞著山頂的風光一邊吃著熱乎乎泡面零食真是別有一番滋味,這是在山下難以體會到的滿足感。
就好像同樣的物質條件,在一個艱苦的環境中就變得更加難能可貴,這就是登山的意義所在,在登山的過程中,在不斷透支體力的情況下,人的外在需求逐漸降低,這時候更容易體會到日常生活中體會不到的滿足感。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必須不斷折騰,通過讓身體嘗點兒苦頭,這樣才能在物質條件一樣,甚至物質條件下降的情況下精神層面能更容易產生滿足和幸福的感覺。
很多時候,生活一成不變地前行,就像一碗白開水,平淡無奇,我們需要為生活加點料,平淡的生活才會變得豐富多彩。就像有的人喜歡跑步,身體在經歷了一通汗流浹背,呼吸急促,肌肉酸痛之后,唯一的奢望就是能夠跑完這段距離,能夠停下來,如果這時能再來點兒冰鎮的西瓜或者汽水那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了。我相信只有跑完步的人,只有爬到山頂的人,只有運動完經歷過身體上的折磨的人才更懂得珍惜這份感覺,享受這份感覺,更加熱愛生活,也更容易察覺到平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除了這些附近的小山,去年十一月份我去安徽爬了黃山,黃山屬于一個旅游觀光山,其中有好幾座比較出名的山頭,想看不同的風景就要不斷地爬上爬下到不同的山頭。比如你需要爬到某個最佳觀景臺去看那些黃山的著名景點,比如猴子觀海,妙筆生花,飛來石,當然最著名的還是迎客松。
我去的時候正好是天秋,11月份,濕氣比較重,在山上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下完一場濛濛細雨晴天之后便有幸見到了黃山的四大奇觀之一:云海。那樣波瀾壯闊的畫面,如身置九霄之上,讓我久久震撼,永遠都忘不了我曾經有幸看過那樣的美景,如夢如幻。
現在只要有時間我還是會不停地去攀登,去爬不同的山,看不同的風景,就像現在的我還這么年輕,要去不斷嘗試新鮮的事物,體會不一樣的人生。
也許在真正的登山人看來我還根本沒有邁進過山的大門,甚至都沒有爬過三千米以上的大山,不過我想我以后肯定也會去爬那樣的大山,我曾看過王石寫的那本書《靈魂的臺階》說人這一生一定要去爬一次三千米以上的大山。
爬山如同生活,往上走的過程每前進一步都很艱難,你必須輕裝上陣才能走的更遠,這就要求你需要把非必需品留在山下,只帶著必需品上山。在生活的道路上也一樣,既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放下一部分的自我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