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時光確實從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將我死去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得時間。
主人公本杰明巴頓出生時,是一位身體功能與80歲老人無異的嬰兒,卻越活越年輕,在他80歲的時候變成了新生兒,然后在戀人的懷抱中溘然長逝。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能返老還童,越活越年輕,可當片中的主人公真正做到時,卻沒有我們想象得那般美好。生命就如同一場有著明確出發地和目的地的旅行,無論你沿途經過何地,遇見什么樣的人,乘坐什么樣的交通工具,你終究還是要結束這段旅程。生與死是相對的,就如同文章開頭六年級的小邵同學說的那樣,其實無所謂生死。死亡,是在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我們對生命最直觀的感受,是病房里的那一聲聲啼哭,是陵園里的那一塊塊墓碑,新生必然伴隨著逝去。當本杰明從輪椅上站起來時,教堂的神父突然倒下;當他身材日益高大,頭發日漸稠密時,他身邊的親友卻不可避免地衰老。后來,他看著親人和朋友一個個從身邊離開,心情無比沉痛。他變得越來越年輕,但曾經的那些快樂的回憶都在生命的逝去中日漸模糊。
我們的生命之旅并不是一片荒涼的沙漠,而是會有很多人經過,這些人會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或輕或顯的痕跡,有的陪我們走了一段,有的陪我們走了一生。正是他們的存在,使我們的生命之旅顯得不那么孤單。如果可以延續生命,最大的心愿應該就是陪陪身邊那些人。再多照顧幾年父母,多看看剛上小學的孩子,向暗戀的人表白,與朋友把酒言歡……但無論生命如何延續,我們終究還是要面臨分別,就如片中所說:“我們注定要失去所愛之人,不然我們怎么知道他們在我們的生命中多么重要?”
影片里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們的生命因為各種各樣的機遇而變得有意義。”當我們躺在床上,即將離開人世時,我們回顧自己的一生,會想到什么呢?肯定不會是隔壁老王還欠我多少錢。我們的一生,是否在為自己而活呢?是否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的枷鎖限制了人的自由,也限制了人們追求自我的步伐。
本杰明一生都敢于冒險,勇于嘗試。他做過水手,參加過二戰,去世界各地旅行。他做的這些事情不會讓他的生命變得多么與眾不同,但會使它有意義。曾看過一篇文章,記者采訪一個貧困山區放羊的孩子:
“你為什么放羊?”
“為了掙錢。”
“掙了錢干什么呢?”
“蓋房子。”
“蓋房子干什么?”
“娶媳婦。”
“娶媳婦為了什么?”
“生孩子。”
“生孩子干什么?”
“放羊。”
這個放羊的孩子將自己的一生規劃得很好,可他的人生有意義嗎?他的人生就像一個圓圈,只要沿著它走下去,一定不會錯。想想我們自己,從幼兒園到結婚,父母一直在精心地為我們安排,想讓我們的路走得平坦一些。過父母替我們安排的生活,很幸福,卻又很不幸。我們從未想過自己的一生究竟該怎樣度過,有的,只是跟隨大多數的步伐,得過且過。為什么今天教育焦慮、階級焦慮這么嚴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人生的成功、生命的意義,而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你是否想過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如果你能自己賦予人生以意義,那么無論你處在什么階級,你一樣可以過得很幸福。
電影末尾有一段話,是本杰明送給女兒的,令人印象深刻(共勉):
一件事無論太晚或者太早,都不會阻攔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這個過程沒有時間的期限。只要你想,隨時都可以開始,要改變或者保留原狀都無所謂,做事本不應該有所束縛,我們可以辦好這件事卻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終你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我希望你有時能駐足于這個令你感到驚嘆的世界,體會你從未有過的感覺。我希望你能見到其他與你觀點不同的人們。我希望你能有一個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樣,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