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一個男65歲,在我康復醫院給他訓練了2個月,本周六出院。
今天早上我給他做訓練,沒有像往常那樣給他10分鐘練上下肢協調和30分鐘的重心轉移,步行行走上下樓梯,一字步等訓練。
他今天早上問我:“我現在馬上要出院了,我今天早上忽然想到我如果出院后,想要上廁所,在家里還好,但是如果是在外面吃飯公共衛生間上廁所,那種不是馬桶式的,是一種蹲坑形式的,那我蹲下去了怎么起來呢?還有像我們這個年齡的在晚上總歸至少要起來一次的,那夜里一個人起來需要注意什么呢。”聽到他回答的問題,我腦海里想出了適應他實際生活的方法,我沒有在按照交班本上寫的來給他今天做項目,而是我開始考慮這些看起來很小的事情對于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不都是很重要對他們而言是很有意義的嗎?從他身上我也發現了,患者的功能障礙盡管大部分已經得到改善能夠獨立的完成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和幫忙家庭活動,參與到社區活動。但是他們并不知道我們給他訓練中的技巧是哪些,注意事項是哪些,訓練的目的是什么,摔跤了身體歪了如何調整,自己養成的壞習慣如何一步步通過自己和家人的監督來改善等等。
今天關于上下肢協調訓練:我告訴他應該做那些活動可以訓練到上肢協調和下肢協調-做這些要注意什么才有效(比如注意力集中,不要代償,學會控制速度等)-最后我讓他復述了一遍,以他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并讓他回過來做動作反過來他當老師我當學生。
關于下肢訓練:我重點教了不同的立位重心怎么找,我怕他記不住,給他在腳上定了三個點來記住學會控制這三個點來使全腳掌著地保持平衡;教了他蹲坑蹲下去時怎么起來;忽然摔倒時的模擬訓練;夜間起床需要注意什么讓他陳述自己掌握并進行了簡單的模擬訓練。
他走的時候說:“醫生,非常謝謝你,我從你這里學到了很多,之前都是治療師做著,我也坐著。好是好了但還是不會呀!”
我說:“不用謝,還有我不醫生,我只是穿上白大褂在這里實習的一名康復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