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文章是好文章?
好文章最基本要求應該是,讀起來流暢,通順。讀者讀一遍就能讀懂,無須一讀再讀,他們沒有興趣和時間去把一篇文章讀幾遍的。
一、言之有物
“對于文過飾非離題萬里的內容,無論你有多喜歡,一定要毫不猶豫地刪去。”——《寫作之書》
寫作之初最令人苦惱的大概是:不知道寫什么,好不容易選了個主題又寫不了多少字。很容易為了湊字數,把一句簡單的句子寫的很長。不恰當的插入語,除了影響句子的表達外,并無其他作用。
冗余的文章體現在兩個方面:語言和結構。
一天早上你出門上班,路上碰到瘋子攔住你的去路。你大概會說“我今早在上班路上遇到個瘋子,嚇死我了。”你會不會這么說:”我今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吃了雞蛋和油條去上班。誰知,在了走到半道上突然遇到個瘋子攔住我的去路……“。
我們不會那么說,卻總是這么寫。在寫作的時候可以想象一下,“你的對面坐了個聽眾,你會不會這樣說給他聽”。
契訶夫有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現的槍,在第三幕中必然會發射。說的是如果槍不會發射,就沒必要出現了,同樣不是服務于主題的詞語沒有必要出現在文章里。
讀者沒有時間和耐心去讀大段大段的文字,所以句子除了簡練外最好簡短。最好使用短句子,如果有很多的事情要交代,最好選擇用清單的方式呈現。清單除了一目了然意外,還無須總是重復一遍主語。
?
二、通俗易懂
“一旦你的文章沒有做到言簡意賅,那么文章里能剩下的就只有含糊不清的泛泛之談和莫名其妙的囈語了。——溫德爾·拜瑞
電視劇《外交風云》第3集里,毛澤東主席看了外交部呈上來的,和美國使節的判斷細節。毛澤東讀著報告中:“需要美國做出更多有益于中國人民利益的事。”起身對周恩來總理說:”需要美國做出更多有益于中國人民利益的事,這個說法有問題啊,如果美國政府愿與我方建立外交關系的話,那美國政府就應該停止一切援助國民黨的行動,并且斷絕與國民黨殘余力量的聯系。而不是籠統的要求美國做出更多有益于中國人民的事情的。“
周總理補充:”空言無補“
人們為何喜歡用晦澀抽象的詞匯?
顯得高級和睿智。在談話中背一堆的專業名詞,會看起來像個專家。利用人們對于未知的知識抱有敬畏之心。
抽象的文章,便于人們逃避責任。抽象模糊的句子,容易產生歧義,從各個方面都能自圓其說。算命的就特喜歡用抽象的句子。
為了文章符合所有人的胃口,人們也傾向于把文章寫得過于委婉。最終的結果卻是,傳達的信息量非常少,不符合任何一個人群的胃口。
晦澀抽象的文章,讀起來費時費力,無疑增加了人們的閱讀成本。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寫好的句子讀出來。如果讀不通順,那肯定是不符合閱讀習慣。如果你讀著讀著,發現自己要停下來想這句話想要表達什么。那你一定要停下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了。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的話,讀者更不可能清楚了。寫好的文章一定要多修改幾遍,直到你認為寫作達到此次的寫作要求。
三、直入正題,逐步展開
除了私密日記之外的所有作品都是有讀者的。有讀者的文章就要關注讀者的期望和需求。如果你想讓讀者猜測你想表達什么,讀者就會失去信心。
我們在文章的開場都會以小故事、逸聞,作為引子引出我們要講的話題。引題是為了使文章的開頭生動起來。是一種吸引讀者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引題一定要服務于主題。如果用與主題關聯性小的故事引題,會讓文章顯得莫名其妙。引題中的小故事只需寫與主題無關的,至于無關緊要的細節,一語帶過便可,要相信讀者有想象細節的能力。
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就要說明我們是寫什么的。然后再展開寫細節。例如我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談談如何寫好邏輯通順,好讀的文章。
引題中的素材,需要有意識的積累并且謹慎運用。這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應該說任何技巧都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運用得當,發揮其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