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丘,小幸福瑜伽 CEO,畢業于北京大學,
曾任好未來分校校長、學而思網校學習產品總監
大家好,我是皮卡丘。了解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一個身高167體重167的小胖子,教師出身,喜歡打籃球、打乒乓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也是一位瑜伽習練者,持有200小時的認證證書。
當然,我的水平遠遠比不上李穎和小幸福瑜伽的老師們,所以我今天不打算教大家練瑜伽,只是給大家分享分享,一個油膩的中年小胖子,是如何通過系統學習瑜伽,探索自己的階段性人生困惑的。
為什么系統學瑜伽?
我和一些年齡相仿的朋友交流,發現很多人和我一樣,在30歲前后的某個階段,開始變得有些焦慮。一抬頭,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進入了下半場,時間特別寶貴;一低頭,卻發現自己除了貸款之外,一事無成。我覺得自己浪費不起時間了,必須把精力放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面??墒?,什么事情是真正有意義的呢?宇宙洪荒,千億光年,人類的所作所為,不過是一團化學反應而已,哪有什么意義?
那段時間我每天都拉肚子,去看醫生,醫生說我這是“腸應激綜合征”,簡單說就是太焦慮了。
我找了很多人請教,其中一位朋友是一位瑜伽老師。他說,你不如試試瑜伽。
于是我團購了一張體驗券,走進了中關村一家瑜伽館。一進屋,嚯,全是女士。她們看著我,我看著她們,彼此都很尷尬,我只好找了張角落里的墊子坐下。老師倒是挺和善,上來問哪些同學是第一次上課,就我一個人舉手。她給我指了指幾個常用的身體部位,然后強調做不了的動作就停下來休息,一定不要勉強。嘿,這個態度我就很喜歡,不像學籃球,我都已經喘不過氣來了,教練還在“GO GO GO! ONE MORE! ONE MORE!”
課程開始了,可能是因為只有我一個新學員,所以老師的口令很快,什么“大腳趾球有力扎根”,什么“雙肩遠離耳朵”,我都聽不太懂。想問吧,全場沒一個人說話,也就不敢問了。總之稀里糊涂,一會兒按自己的理解做一做,一會兒瞄一眼旁邊的女同學(真的只是偶爾瞄一眼)
盡管如此,課程結束的時候,我依然發現了這個運動和籃球的不同。我覺得身體輕盈,走路像要跳起來,而不像打完籃球或者跑完步,覺得渾身酸疼。
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瑜伽。
喜歡的意思就是辦了一張季卡,四千大洋。
去了一個多月,慢慢發現了一點問題。館里的課看起來很豐富,什么“綜合初級”,“開肩開背”,“全面塑形”,但是內容似乎比較隨機。有的課程名字一樣,內容卻完全不一樣。有的課程名字不一樣,內容卻幾乎重合。有的老師在一段時間內,上的課程就是完全一樣的。而很多班級新老學員在同一個課堂上課,既要照顧老學員的感受,又要讓新學員適當能跟一點,所以兩邊都不討好。
我自己的習練呢,有點摸不著頭腦。作為初學者,我總是從標注了“初級”、“一星”這樣字眼的課開始上。即便如此,內容對我來說也太難了一些,幾乎每節課都跟不上,很是挫敗。練了十幾節課,慢慢有些體式做得更好了,這里一個、那里一個,但這種進步是非常個人,非常分散的,完全依靠自己去發現。課還是那些課,老師在課堂上也不講這個課為什么這樣編排,只是喊口令,每個人跟著做就行了。我不知道瑜伽整體是怎么樣的,也不知道自己處在哪個階段,應該怎樣繼續練習。
"
于是我問前臺:“哪里可以更加系統地學習瑜伽呢?”
她說:“你可以去上教培班,連續一個月,包吃住,收費一萬二?!?/p>
“連續一個月,這叫上班族怎么可能?沒有別的方法嗎?”
“沒有?!?/p>
巧就巧在,后來我還真離職了...
于是就報了一個教培班。
“系統”學什么?
教培班一共60個人,58位女士……除了幾位像我一樣辭了工作來上課的,剩下大多是生完孩子趁產假來學的女士。想想這連續一個月,每天8小時的時間安排,也只有這樣的人能上了。
學什么呢?既然是教培班,自然有口令表達、課程編排、教學實踐。但是我覺得這些都不是重點,畢竟我并沒有打算成為一名職業的教練。
真正讓我讓我受益的,是下面這幾樣:
(1)體式概覽。我們體驗或者說觀摩了幾百個常見的瑜伽體式,雖然其中大部分我都做不了,但至少消除了之前練會員課的迷茫感。這就好像在森林里趕路,看了一眼地圖,就知道自己在往哪個方向走。
(2)體式精講。我看到了體式的結構、發力方式、可能的感覺,甚至它的緣起、歷史、功效、應用的場景。上了這個課,再去上會員課,老師講得好不好,我也能看出來。
(3)循序漸進。因為是固定班級,不會有新同學插班,所以課程內容就能由易到難,逐漸變化。每節課我都能完成絕大部分的體式,又有少量的幾個體式比較有挑戰,成就感滿滿又不失好奇心。很多人沒法堅持瑜伽,就是因為沒有循序漸進,新手和老手一起練,挫敗感太強,甚至強行做不適合自己的體式,受傷了。
(4)邏輯聯系。剛開始學瑜伽,我覺得做好一個體式真難,手上要關注,腰上要關注,腿上還要關注,常常顧此失彼。直到上了教培班,我才發現了體式之間的共同點、進階關系,體式就變得簡單了許多。比如戰式一的髖和站立腿上提的髖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后者要求大腿后側伸展更多,腿部力量更足,因此難度更大。
(5)覺察。這是最大的收獲。會員課的節奏太快,內容又比較隨機,很難做到保持覺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我就能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來,覺察自己的肌肉發力,覺察身上的疼痛,也覺察自己的情緒。覺察是接納的開始,我發現在練習過程中,我開始接納自己的焦慮,去觀察它,品味它,慢慢地,焦慮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教培班結束的時候,我覺得之前上那一個月的會員課簡直是浪費時間,如果我一開始就學這個,那就不用花那四千塊錢了。
可惜教培班對普通習練者實在是不友好,貴,時間還長。而且因為班里有很多同學是從來不練瑜伽、卻拿了證就想做教練的,因此教學內容很大部分側重在了口令和編排上,學和練的部分反倒少了。
后來李穎在設計瑜伽課程的時候,我就提出了這個訴求,能不能把教培當中體系性的學和練的精華內容抽離出來,組建固定班級,循序漸進地學習,幫助普通習練者解決堅持學瑜伽的問題,這就有了“瑜伽系統成長班”。上了這個班,你不需要成為教練,但你至少會品味瑜伽;就像你不需要成為大廚,但不妨礙你成為一個優秀的吃貨。
我的人生困惑如何解決的?
我最喜歡的練習被稱為“梵天契合”,也是在教培班學的內容。
其方法非常簡單,其實就是自然坐下,然后左右轉頭,一個來回足矣。唯一特殊的要求,就是你要盡量轉得慢一些,多慢呢,慢到幾乎是靜止,但是又要連續轉動,不能停頓。平常我們轉一個來回不過是一兩秒鐘,但是我第一次做梵天契合,花了大約10分鐘。
在這10分鐘里,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那些不過是瞬間的動作,竟然有了豐富的過程。
前幾分鐘,我發現自己的頸椎仿佛是生了銹,每轉動一點,都會嘎吱嘎吱地響。平常非常輕松的扭頭,現在感覺還頗費力氣,以至于我根本做不到連續轉動,就像新手駕駛汽車,一頓一頓的向前走。
慢慢地,盡管四分之一個來回還沒轉完,轉動已經變得流暢起來,我開始注意到自己頸部的皮膚在一點一點的張開,就像是一處湖面,有幾十道波紋,而我,清晰地感覺到了每一處波紋。這是從來沒有過的覺察,原來我的頸部皮膚竟然是粘連在一起的?也許是天氣太熱,汗水粘住了吧。有那么幾處、幾毫米的皮膚,粘連還有點牢。轉動一點點,繃得更緊了;再轉一點點,開始一絲一絲地分開;最后的一剎那,它竟然“彈開”了。
向左轉到接近盡頭的時候,又有非常神奇的體驗:我不知道哪里是盡頭。有很多個瞬間,我都覺得應該到極限了吧?但是努努力,又轉了一點,再努努力,還可以再轉一點。最后轉到哪里掉頭的呢?其實也不知道,只是有那么一瞬間,覺得這里應該可以了,掉頭吧。
往回轉的時候,我開始覺得背部有清涼的感覺,就好像有一根神經,貫穿脊柱上下,原本是堵塞的,現在貫通了。其實很難說那是清涼的感覺還是發熱的感覺,也很難說是向上的還是向下的,也許是雙向的,至少不是靜止。整個背部充滿了能量,讓我想要停留在那里。但是我又好像給自己設定了程序,依然驅動脖頸繼續轉動。
我的意識似乎很專注,又似乎很游離。我注意到了身體上一點一點精微的感覺,這每一點感覺又讓我產生了豐富的聯想。我想到了汽車,想到了橡皮筋,想到了肯德基的雞腿廣告,想到了自己工作的經歷,想到了任督二脈……每當我想到這些,我又馬上注意到自己走神了,趕緊把意識拉回到身體上來。就這樣,10分鐘,不知道生了幾千念頭,亦或是滅了幾千念頭。
睜開雙眼,回想過往的十分鐘,我是睡著了嗎?肯定沒有。我是冥想了嗎?不知道。眼前的景物變得清晰了嗎?似乎也沒有。只有我自己,熟悉又陌生。
小幸福瑜伽內部在糾正體式,猜猜做糾正的老師是哪位呀?
大家可能想問,我在練梵天契合的時候想明白了什么嗎?其實也沒有。但是練了十多次之后,在一趟重慶開往北京的火車上,在火車穿越川西丘陵的過程中,在碧水青山和漆黑隧道反復交替的間隙,我突然頓悟了。
人生就像一張試卷,困惑需要答案,但答案沒有標準,因為閱卷人只有我們自己。有的人服務上帝,有的人皈依佛法,有的人信仰科學。這些答案,只要能讓他獲得內心的平靜,讓他自己在生命流逝的時候,不會慌張,有所寄托,就都是正確的。
瑜伽是一套方程式,你輸入自己的自變量,就會得到屬于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就是服務好身邊人,幫大家找到屬于自己的“小幸福”。
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