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定慧品》
四、無住為本
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并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因為無住,才將能生萬法的妙用解釋得非常到位。
“無住者,人之本性。”古人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說,也有“人之初,性本惡”之說。而佛法認為:“人之初,性無記。”所謂無記,就是本身不具備善或惡的屬性,隨善則善,隨惡則惡。如果具足善的緣起,就造作善業,感得樂果;如果具足惡的緣起,就造作惡業,感得苦果。這個能夠受報、會下地獄也會成就佛果的,就是生命本具的功能。它沒有固定的善或惡,或者說,是超越世間善惡的。
“于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并將為空,不思酬害。”佛法認為,圓滿的善,就是將世間一切二元對立都當做是空的。不論是善和惡、好和丑,還是冤家和親人,以及那些刺激、挑釁的語言,都視之為空,更沒有仇恨報復之心。換言之,無論遇到什么,自性都不隨之而動。你在那里傷心地哭,自性不會勸慰你;你在那里高興地笑,自性不會跟著笑。你哭的時候,它就顯現哭的功能;你笑的時候,它就顯現笑的功能。你具足什么條件,它就呈現什么樣子。自性本身是不動的,卻能隨一切境呈現出來。就像開車的技術,車該往左它就往左,該往右它就往右。世間萬物的緣起和內在自性有關,但自性又能超越一切相,不受相的束縛。當我們明白心性的功能,那么,你想快樂,就要種快樂之因;你怕痛苦,就趕緊解脫生死。菩薩不怕痛苦,才能倒駕慈航,乘愿再來,在娑婆世界繼續救度眾生。地藏菩薩能夠發起“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就是因為他的心性具足涵蓋乾坤的能量。其實,我們也具有這樣的功能。生命非常奇妙,當我們超越凡夫的局限和狹隘時,就會發現,這顆心無論在哪里都能適應。反之,如果你不能超越固有的執著,在哪里都不得自在。現在很多人,要利有利,要名有名,想什么都能得到,就是想安心辦不到,因為他的心一直是隨境所轉,無法自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