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 ? 張冠李戴
【拼音】
? ? ? ?zhāng guān lǐ dài
【釋義】
? ? ? ?把姓張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頭上;把這一方涉及的過程安插給那一方,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出處】
? ?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 ? ? 解釋:有諺語說道:“張公的帽子戴在李公的頭上。于是有人就作了一首賦:偷了張公的帽子,假冒的李公子卻戴上了。”
【近義詞】
? ? ? ?指鹿為馬? ?顛倒是非? ?
【反義詞】
? ? ? ?無可非議
【用法】
? ? ?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
? ? ??張冠李戴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記載在張鷟的《朝野僉載》一書中:“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是武則天最寵愛的面首,此時,李姓王朝已經易姓,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篡奪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被廢黜。
? ? ?“張公吃酒李公醉”這句當時的民謠,張鷟解釋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這種解釋沒有任何道理;“張公吃酒李公醉”一語非常刻薄,是諷刺李顯無法撼動母親的地位,奪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親飲酒的宴會上,那邊廂“二張”飲酒飲得興高采烈,這邊廂李顯獨自一人悶悶不樂,懷有無限的心事,悶酒喝著喝著就喝醉了。這才是“張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義。
相似的說法還有李商隱的詩《龍池》:“龍池賜酒敞云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業,壽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
? ? ?楊玉環本來是壽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陰謀手段搶奪而去,變成了著名的楊貴妃,一躍而為李瑁的繼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龍池舉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沒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盡歡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當年的李顯一樣,心事重重,老婆都被當爹的奪去了,而且還在酒宴上顧盼生輝,他能不郁悶嗎?不過跟李顯不一樣的,李瑁的悶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歸來,李瑁仍然醒著,而且徹夜不眠。此之謂“薛王沉醉壽王醒”,同“張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轍。
唐代時,又從“張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個俗語:“張公帽兒李公戴。”這句俗語就更刻薄了,此處的“李公”指武則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張”的帽子戴到了李治頭上,不是綠帽子是什么!這才是“張冠李戴”這個成語的真正語源。
【造句舉例】
? ? ??我常常的把水滸傳上的人物張冠李戴的亂說一氣,老師告訴我不能囫圇吞棗的看書!
? ? ?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張冠李戴,鬧了不少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