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族源
我們講過在鄭莊公爭霸中原之事,南方的楚國正日益強大。這樣一個政權,楚人如同南方的密林一樣,捉摸不透,我們需要讀一讀楚國。
楚之先祖出自顓頊帝高陽氏。屈原在《離騷》中對自己的身世做過一番描述,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說明,屈原是高陽帝,也就是顓頊帝的后人。顓頊是誰呢?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做玄囂,另一個是昌意。昌意的兒子是高陽,也就是黃帝的孫子。這就是顓頊帝。
也就是說楚人的祖先是黃帝,這種說法對不對,我們待會兒再來討論。
高陽生了稱、稱生卷章。這個卷章可有意思了,他又叫老童。據《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載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搖山,始作樂風。
那這里為什么寫的是老童是顓頊之子,而《史記》認為是顓頊之孫。
卷章接著生了重黎。這個重黎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為什么這么問呢?
傳說中,重、黎為兩人,
重、黎本二人,重為木正,黎為火正。
《左傳》也記載
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
然后,少昊之子為重(句芒),顓頊之子為黎(作犁)。這個少昊就顓頊的哥哥,就是玄囂。那么楚人應該就是黎的后人。
當然也有人認為是一個人。
為什么,這么大分歧?因為這些都是傳說。
重黎是帝嚳的火正官。帝嚳是高辛氏。就是顓頊的兒子。火正官就相當于現在的天文館館長,祭祀和觀察火星。工作做的很好,所以又稱祝融。據《國語·鄭語》記載
且重、黎之后也,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祝融后來就成了火神的代名詞了。祝融的意思就是大明,很明亮,表示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
共工氏作亂。這個共工和祝融號稱一個為水神,一個為火神,兩者不兩立。據《淮南子》記載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因為共工氏叛亂,甭管到底是叛亂的目標是顓頊還是帝嚳。帝嚳派重黎去討伐他們,但是沒斬草除根。帝嚳就誅殺了重黎,讓他的弟弟吳回做重黎的繼承人,又當火正官,就是祝融。
2、遷徙
吳回生了陸終。到了陸終這里,這個族群,分成六個部分,因為陸終生了6個孩子,六胞胎,剖腹產而生。
六個孩子,分別為昆吾氏、參胡氏、彭祖氏、會人氏、曹姓氏、季連氏。
其中季連氏,就是后來羋(mǐ)姓,楚國的來源所在了。
據《楚居》記載
季連生于 (騩)山(或許是河南新鄭、 密縣一帶的具茨山)。這里的”降“還不同于生,專指神靈下凡,說明楚人遠古時期是巫、政不分的。
接著把部族遷移。
楚人原來生活在中原地帶的(騩)山。后來遷徙喬山地區。
接著遷徙于江漢之間,逆上訓水(均水,丹陽一帶)。或許是商朝中期時期,楚人與方山(汌水的上游)有密切交往。
商王盤庚的孩子生了一個女兒叫妣隹,妣隹已有婚約。
于是季連強娶妣隹,生了 白(伯)、遠中(仲)。
繁衍生息,在京宗這個地方。
鬻熊,有個妻子叫妣戤。生了位叔、麗季。
熊麗出生之時,母親難產,巫醫把他的母親裂開的脅部,用一種叫做楚的荊條綁起來。后世楚人因這個荊條的名字而得名,命名為楚。
部族一直居住于京宗。
接著繼續看《史記》記載
昆吾氏本來是夏朝的侯伯,最后被商湯所滅。看起來應該是沒有站在商湯那一邊。彭祖氏,殷朝為侯伯,殷末被滅。季連生了附沮,附沮生穴熊。
后代式微,有的在中原,有的在蠻夷之地,他們的世系不能記載。這里《楚居》記載比較明確,是有明確遷徙路線的。
其實在其他古籍例如《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
黃帝之後,楚有弧父。弧父者,生於楚之荊山,生不見父母,為兒之時,習用弓矢,所射無脫。以其道傳於羿,羿傳逄蒙,逄蒙傳於楚琴氏,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當是之時,諸侯相伐,兵刃交錯,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琴氏傳之楚三侯,所謂句亶、鄂、章,人號麋侯、翼侯、魏侯也。自楚之三侯傳至靈王,自稱之楚累世,蓋以桃弓棘矢而備鄰國也。自靈王之後,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臣前人受之於楚,五世於臣矣。臣雖不明其道,惟王試之。
像文中弧父、楚琴氏,《史記》都沒有記載。
3、分封
周文王的時候,季連的后代叫鬻熊。鬻熊的兒子侍奉周文王,早死。他的兒子叫熊麗(楚居認為是楚的開端)、熊麗生了熊狂,熊狂生了熊繹(yì)。
熊繹在周成王時期,幫助他伐滅商朝功臣的后代。于是封熊繹在楚蠻之地。那既然有這么大功勞,為什么要封他為南方的土地?
其一、我們看到《史記》中并沒有記載楚人分封的時間在周武王,說明經過楚人盡管浴血奮戰,但是在周王室眼里,排不上號的。
其二、但是楚人抱有一絲幻想,繼續侍奉周王室,到了周成王時期,分封了。結果分封到南蠻,爵位為子爵。可以講楚人這絲幻想破滅了。盡管有功,但是屁股決定腦袋,周王怎么想得起這么一個民族。
為什么呢?因為好地方都分封完了。我們看第一等,自然是與周天子同姓。第二等,不是與周天子同姓,但是關系非常近。第三等,功臣,遺民。接下來的分封,還有什么好地方嗎?況且《史記》記載了楚人的其他祖先,都在殷末被滅,為什么啊?大抵跟秦人一樣吧。
當然,當時分封大小,號稱方圓五十里土地,就這么大,愛要不要。而且當時更氣人的事情是什么呢?成周大會,大會諸侯,當時楚國國小且窮,但是還得帶禮物給周王,他帶了什么呢?
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就是最最不值錢的東西給周王。熊繹大老遠的從江漢跑到鎬京,結果
置茅蔬,設望表,與鮮牟守燎
跟一個人在會外守著火燎,連大會都沒法參加。
但是熊繹決定盡管如此,現在沒法和周王討價還價,韜光養晦,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本分。
到了周康王時期,康王賞賜鼎給有功的諸侯國。
據《左傳》記載
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
這一次,周王賜給齊國、晉國、魯國、衛國鼎,而楚人因為被周室視為蠻夷,沒有
此時的楚國,國小且窮,據《楚居》記載
國家要建一間祭祀的房子,結果沒錢。
祭祀的房子建好了,用什么祭祀?沒有祭祀用品,太窮了,最后去旁邊的鄀國,偷了一頭牛,來祭祀。
最后祭祀在晚上,因為心虛,不敢光明正大的干。
要知道中國的政治中心幾乎都在中原地帶,就是現在河南這一帶,為什么呢?簡單來講,就是生產力水平沒法去適應那種生產條件。
黃河流域,自然是以黃河為中心,黃河上游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現在是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的土壤厚度最厚的可以達到近百米。
土壤怎么形成?大量長時間的風化作用使的巖石逐漸疏松,改變原有巖石結構,形成。而世界由于大量的,長時間的刮風(信風),到了黃土高原這個地方,下沉氣流匯集于此,形成黃土堆積,幾萬年下了形成黃土高原。后來又經過雨水沖擊,匯集于黃河,導致黃河含沙量非常高,到了中下流,水勢平緩,泥沙沉積。
這種長時間的后果就是土壤細密、松軟,遠古人非常簡單就可以耕種。并且此地長得樹木低矮,刀耕火種,形成的灰還能當肥料,所以文明形態集中于黃河流域。也締造了中國長期的農業社會形態。可以講對于農業而言,這個地方得天獨厚,不僅是因為這個地方自然條件優越,另外這個地方封閉,沒法跟外來文明溝通,農業形態不會輕易被打破。
而南方長滿高大的喬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根本沒法開荒。當年正因為如此,湯因比曾經提過一個觀點,挑戰與應戰是貫穿整個文明演化過程之中的根本的積極因素和基本法則。越是惡劣的自然環境,越能磨礪一個民族的性格。
周朝封楚人于南蠻之地,封為子爵。我們都知道,王之下,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子爵倒數第二等。可以講周王是抽了風,你放他們到南蠻之地,磨礪他們的性格,然后給他們子爵有點羞辱的意味,楚人能滿意嗎?我們好歹也是祝融的后代,你就這么看不起我。
盡管那個地方未經開發,但是地緣關系特別好。
江漢地區,有秦嶺、伏牛山等山脈作為屏障,廣大的平原作為依靠,并且楚人具備先進的生產力,來到未經開化的地區,順風順水。
楚人的發展,使得中央政府非常不安,周王朝為此,分封一大堆”江漢諸姬“
這批人,死死的鎖住了楚國的北進的勢力。
導致楚人在一百年里,不斷南下,去爭取生存空間。
但是盡管如此,江漢諸姬都分封在伏牛山-秦嶺-大別山靠近中原地帶地區,并沒有割斷山脈的地緣優勢。這一點算是老天給楚人的一個機會。
隨國,唐國、息國、申國緊緊鎖住楚人。但是主要起防守作用。
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亶,熊亶生熊勝。熊勝以弟熊楊為后。熊楊生熊渠。
據《周本紀》記載
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
【正義】
帝王世紀云:“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長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諱之。
昭王和楚國打仗,在漢水的時候,楚國人給周,一種用膠水膠上的船,昭王很開心,就坐著這艘船,到了河的中流,船破裂,昭王、祭仲全死了。
《竹書紀年》也說
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王陟。
《呂氏春秋》說
昭王伐荊,涉漢梁敗,隕于漢中
大概是因為楚國要進攻一種苞茅(濾酒之器),結果楚人沒有進攻,周王大怒,討伐楚國。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熊渠,你也可以稱為熊渠子。在周夷王時期,周室開始衰弱,諸侯有的已經不來朝覲了,互相攻伐。這些都是違背禮制的。熊渠子得到長江、漢水之地民眾親和,出兵討伐庸、楊粵,到達鄂地,熊渠子說:“我是南蠻人,不必沿用中原地區的名號謚號”
這句話就很有意思,《左傳 昭公十二年》記載
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
這是楚靈王所說,什么意思呢?他說,當年我的祖先篳路藍縷,盡心盡力的侍奉周天子,結果怎么樣?楚國無分,而你們一個個都有這個鼎。
那么熊渠說這句話什么意思呢?
其一、熊渠,或者說楚人,并非本地人,他是外來政權,必然會受本地人驅逐。那么說這句,說明我楚人愿意與你們合流。
其二、就是賭氣,憑什么我的付出和所得不一致啊。既然如此,我何必聽你的。三個字“不服周”
于是把自己所生的三個兒子,全部封為王,屬于自娛自樂。等到周朝又一次強大起了,熊渠又去掉了王號。
無論是上王號,還是去王號,人家壓根就沒理過你。
熊渠子有三位兒子,熊毋康、熊摯紅、熊延。熊毋康早死,熊摯紅立。熊延殺死他的弟弟,立為國君,熊延生熊勇。
公元前841你,周厲王昏庸無道,周朝王幾之人,攻厲王,厲王奔彘。
公元前838年,熊嚴為后。
公元前828年,卒。有子四人,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嚴卒,長子伯霜代立,是為熊霜。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初立。公元前822年,熊霜爭位。熊嚴的三個孩子爭位,結果一敗涂地,最小的孩子季徇即位,是為熊徇。
公元前806年,鄭桓公被封在鄭。為什么記載這件事情呢,因為楚國老是想把鄭國奪下來。
公元前800年,熊徇卒。兒子熊咢立。
公元前791年,兒子熊儀立,是為若敖。
若敖時期,楚國開始強盛。
欒書:“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若敖這個詞,其實表示的意思是暗暗奮斗。
不知道讀出什么來。我覺得我讀出這么幾點
其一、楚國似乎沒有嚴格的嫡長子繼承
其二、一個是西戎的秦,另一個是南蠻的楚,互相對比,可以知道一些事情。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此時就是楚國人碰到的天賜良機。
附:
早期人類,巫文化。
為什么早期人類需要巫術?
除去崇拜神靈,有一個非常現實的需求就是。巫作為決策的考量因素。
因為作為一個部族,往往需要做重大決策,但是對、錯幾率是差不多的。
此時,如果巫師的占卜有利,可以堅定做決策的信心。
比如戰爭,由于冷兵器時期,雙方武器差距不大,重要的是士氣。
用巫,就馬上有兩個功效
其一、堅定決策
其二、激勵士氣
并且巫師在遠古時期,就是科技的掌握者,一般巫醫不分。可能是安慰劑效應。
巫和覡不是一個概念,巫是指女巫。覡(xi)指的是男巫。
占卜和占蓍(shi),也不是一個概念,占卜指的是甲骨文那種。占蓍才類似于現在的易經八卦。
從某種程度上講,巫文化和所有文化都是一致的,就是一個信任體系。所以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講,
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行事,想要特定的東西,也遵守特定的規范。
而像巫術、算命在大概率上看,是不準確的,但是在小范圍是正確的。這取決于被算命之人,本身接受暗示的能力差距,越是暗示力強,自證預言起作用的可能性就越高。
慢慢的,從巫、卜中發展出儒。何為儒呢?
上古祭祀,要沐浴齋戒,后世把舉行巫術司儀的人,稱為儒。
公元前764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為霄敖。
公元前758年,霄敖,卒,子熊眴立,是為蚡冒。
公元前745年,晉國開始亂,因為曲沃內亂。
公元前741年,蚡冒弟弟熊通殺死哥哥的兒子,自立為楚武王。
我們發現,到這里開始,楚國自稱王爵了。基本從這一刻開始,楚國不再受周王室擺布。但是這個事情你既可以解釋成楚國的阿Q精神,也可以解釋為楚國的奮發。關鍵在于楚國能不能自知自己的實力而行事,能不能在大國博弈中奮發向上。
公元前724年,晉國曲沃莊伯殺死晉孝侯。
公元前722年,鄭伯克段于鄢
公元前720年,鄭莊公奪了天子的麥子和谷子
公元前718年,公子州吁殺死衛桓公
公元前712年,公子允殺死魯隱公
公元前710年,宋國華督父殺死孔父嘉和宋殤公。
你說,《史記》用這么大篇幅,去述說大事年表,干嗎?
這就是《史記》跟以往史書不同的一面了,以往史書要么是國家修史,比如《左傳》但凡不涉及魯國的,統統屏蔽。而《史記》是通史,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對于這種大事,換個詞就是大勢,《史記》非常具有全局觀。
其二,在楚國的世家中大量記述中原地區發生的事情,就是告訴你,楚非南蠻,他是華夏族的一部分。
4、我蠻夷也
公元前706年,楚伐隨。隨國是漢水之東最大的姬姓諸侯國,據《左傳 桓公六年》記載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楚武王等待隨國來議和。
隨國人派了少師董成。
楚國大夫斗伯跟楚王講:”我們伐隨,連連失利。我們去攻伐他們,他們聯合起來,難以離間。漢水之東,隨國最大,隨國如果拋棄小國,那就是楚國占便宜了。隨國少師十分驕傲,請大王隱藏自己的精銳部隊,讓他更強大。“,此乃驕兵之計。
楚國大夫熊率且比問:”隨國有賢臣季梁,他會堪破玄機的“
斗伯說:”我們這是為長久之策,最后隨侯一定會信任少師的“
楚武王于是故意毀壞軍容,讓少師看到。
少師果然中計,跟隨侯說:”楚國兵力不濟,趕緊追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季梁就來勸阻,說:”楚國這是騙你的,楚國故意擺出師老兵疲的樣子,君王何必要這么早對付楚國呢?我聽說小國來對抗大國。是有道伐無道。所謂道就是統治者想到利民這是忠,祭祀的時候不謊報自己的情況這就是信。現在隨國人民苦不堪言,君王祭祀總是虛報自己。這是沒法成功的。“
隨侯說:”我祭祀都是用最好的東西,怎么就不能取信于鬼神“
季梁說:”所謂祭祀,實際上是是告訴鬼神,我們統治的好壞。在祭祀的時候說:牲畜又大又肥,是說明百姓財力富足。祭祀時說:稻谷盛的滿滿的,是告訴鬼神,風調雨順。祭祀時說:又清又美的美酒,是告訴鬼神上上下下都有善德,而沒有邪念。要做的這一點,就需要國君和人民一起致力于農時,修養五種教化,親近他的九族。現在百姓充滿邪念,各懷異心,君王就算祭祀豐盛,有什么用呢?君王如果修明政事,親近兄弟國家,這樣差不多可以免于禍患。“
隨侯一聽,害怕,就按照季梁所說,修明政事。楚國因此沒有攻打隨國。
季梁的話里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比如他認為,什么是忠,是君主忠于民,這就是早期的民本思想。
什么是信,是祭祀時候不虛報。而祭祀屬于統治的測驗單,不虛報就是利民。怎么修明政事
其一、發展經濟(農時),讓百姓財力富足
其二、修養教化,上下存有善德,而不存邪念
其三、親近兄弟國家,就是和睦鄰邦
分別從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告訴君王如何統治。那為什么沒有提軍事啊?中國古人認為,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比如《孫子兵法》開篇就告訴你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第一個不是將帥,不是兵器好壞,不是士卒賣不賣命,是君主是否有道。何為道?
《孫子兵法》說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
四個字,上下同心。
對于楚國而言,此次伐隨,失敗。但是斗伯說過,放長線釣大魚,慢慢離間江漢諸姬。
但是熊通不服氣,他說:
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我是蠻夷,現在中原混戰。我沒有別的本身,只能依靠老弱殘兵,希望周王室能給我一個配得上的尊號。
那什么尊號配得上?當然是王爵了。
隨國人還真的跑到周王,那里,說楚國人嫌待遇不好,要個尊號。
周天子一聽:”什么,楚子無禮,給個子爵很好了“
5、我自尊耳
公元前704年,熊通大怒。可能當時交通不方便,一來一回,熊通才得知這個消息。
熊通說:”我當年,先祖鬻熊,是文王的老師。為你姬家賣命,結果早死。周成王給我先祖一個子爵,就打發我們。我們我們祖先篳路藍縷,才換得蠻夷皆服,你周天子不給我王爵是吧?我也不稀罕跟你討價還價,我自己自稱王爵。“
楚人這種剛強的性格,表露無遺。至此,中國有了兩個王,一個半死不活的周天子。一個南方,方興未艾的楚王。
于是和隨國結盟,開始向漢水以南土地發展。
同年,楚人在沈鹿展開會盟。漢水諸姬中的申國,鄧國等來參加,承認楚國的霸權,可視為楚國漢水稱霸的開始。這可比齊桓公會盟諸侯還早。
夏,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使薳章讓黃。楚子伐隨,軍于漢、淮之間。(《左傳》)
接著楚國因為此事,討伐隨國。目的很明確,只要你承認我是老大,就行。
公元前704年,隨國的少師被隨國寵幸。
楚國那個大夫斗伯一看,”被我說中了,趕緊打隨國,機不可失啊“
楚武王親征,軍隊駐扎在漢、淮之間。
隨國大夫季梁,明白楚國怎么回事啊。就請求,當小弟就當小弟,免得這場戰爭。誰叫,周王把我們分封在楚國旁邊。
楚國如果鐵了心跟我們打,我們再宣戰不遲。
少師說:”你懂什么?必須速戰,楚國有什么厲害的?要是跟上回一樣給楚國跑了,就遭了“
隨侯聽從少師所言,出兵抵抗。
季梁說:”楚人以左為上,楚君必在左軍。現在攻打右軍,右軍兵力薄弱,一定能成功。右軍一敗,其他軍隊就作鳥獸散了“,此乃避實就虛之計
少師輕敵,說:”不攻打楚君,打什么戰啊“
隨侯聽從少師所言,大敗。
秋天,楚、隨兩國議和,楚王不同意。斗伯比說:”隨國還有個季梁呢。現在隨國還沒有到國破家亡的地步,暫且議和。“,于是兩個罷兵議和。
隨少師有寵楚,斗伯比曰,可矣,讎有釁,不可失也,夏,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使薳章讓黃,楚子伐隨,軍于漢淮之間,季梁請下之,弗許而后戰,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師謂隨侯曰,必速戰,不然,將失楚師,隨侯御之,望楚師,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少師曰,不當王,非敵也,弗從,戰于速杞,隨師敗績,隨侯逸,斗丹獲其戎車,與其戎右,少師,秋,隨及楚平,楚子將不許。斗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隨未可克也,乃盟而還。(《左傳 桓公八年》)
兩次伐隨,都沒有吃掉隨國。
但是,楚國在江漢之間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公元前701年,也就是鄭莊公去世那一年。楚國要會盟貳、軫。
鄖國(姬姓)人把軍隊駐扎在蒲騷,要和隨、絞、州、蓼四國進攻楚國。屈瑕就怕。楚國大夫斗廉說:“鄖國人軍隊駐扎在郊外,一定沒有戒備之心。他們天天盼望四國軍隊到來。你把軍隊駐扎在郊郢,去打那四個國家。我率領精銳部隊去打鄖國。鄖國希望那四個國家去抵擋,必然很懈怠。打敗主力的鄖國,那么四國作鳥獸散。”
屈瑕說:“要不,向大王增兵”
斗廉說:“不可,打仗就重要在于士氣,在于上下一心。商紂王軍隊多不多,不還是被周打敗了嗎?”
屈瑕說:“要不,叫巫師占卜一下”
斗廉說:“有疑問(中性決策)才去找巫師,沒有疑問找什么巫師?”
于是大敗鄖國,和貳、軫訂立盟約,回國。
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斗廉曰,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銳師宵加于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敗鄖師,四邑必離,莫敖曰,盍請濟師于王,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成軍以出,又何濟焉,莫敖曰,卜之,對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鄖師于蒲騷,卒盟而還。(《左傳 桓公十一年》)
第二年,即公元前700年,楚國進攻絞國。
軍隊駐扎在絞國的南門。屈瑕說:“絞國小,而且輕浮,輕浮就缺少謀略。故意放出楚國的砍柴人,去引誘絞國”,楚王依計而行。
三十個砍柴人被絞國俘獲,第二天。軍隊出城,抓楚國砍柴人。楚軍在絞國的北門,山下設有伏兵,絞軍一來,伏兵四起。全部被俘獲,楚國與絞國簽訂城下之盟。
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謀無捍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左傳 桓公十二年》)
第二年,即公元前699年,楚國要攻伐羅國。
屈瑕去攻打羅國,斗伯比送行,看見屈瑕趾高氣揚的,說:“楚國必敗”
于是斗伯比就來見楚王說:“一定要增派軍隊”
楚王說:“沒必要吧”
回來把這件事,當笑話告訴夫人鄧曼。
鄧曼一聽,思考一下。對楚王說:“斗伯比的意思不是說人數多少,而是說君主應該用信用來安撫百姓,用美德來訓戒臣子。現在屈瑕趾高氣昂,這樣就會輕敵,你應該用刑罰管一管他。你還真以為斗伯比是告訴你軍隊不夠啊,難道他不知道楚軍已經出發了嗎?”楚王趕緊派了去追軍隊,沒有追上。
有個賢內助就是好。
屈瑕在軍中通令:“敢來勸諫者,受到刑罰”,結果渡河沒有行列。楚軍東一群,西一伙,冒冒失失的過河,還不設防。最后羅軍和盧戎軍,兩面夾擊,楚軍大敗。屈瑕死,其他將領聽候處罰。楚王說:“這是我的錯誤啊”,把將領們都赦免了。
領導能承認自己錯誤,太不容易了。多少君主,誰都有錯,我沒錯,推三阻四的。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斗伯比送之還,謂其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遂見楚子曰,必濟師,楚子辭焉,入告夫人鄧曼,鄧曼曰,大夫其非眾之謂,其謂君撫小民以信,訓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騷之役,將自用也,必小羅,君若不鎮撫,其不設備乎,夫固謂君訓眾而好鎮撫之,召諸司而勸之以令德見莫敖而告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豈不知楚師之盡行也,楚子使賴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于師曰,諫者有刑,及鄢,亂次以濟,遂無次,且不設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莫敖縊于荒谷,群帥囚于冶父,以聽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楚國于是改革內政,旁邊的鄰國休息了十年。
6、余心蕩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在世上最后一年,第三次討伐隨國。原因,《左傳》沒有寫,《史記》說是周天子認為隨國在楚國強大的過程中推波助瀾。楚武王認為隨國背叛聯盟。
楚王此時心臟不好,心怦怦的跳。就告訴夫人鄧曼,鄧曼說:“可能是大王壽命已盡,歷代先祖知道了。如果大軍能夠凱旋,那么這也是國家之福啊。”
楚武王(在位已經51年,應該60多歲了)親征。死于樠木之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改道,在溠水架橋,修筑軍隊營壘,秘不發喪。這樣隨國害怕,投降,莫敖屈重以楚王的名義結盟隨國。退兵回國,宣布了楚武王的消息。
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將齊,入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鄧曼嘆曰,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大命,而蕩王心焉,若師徒無虧,王薨于行,國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隨,隨人懼,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會于漢汭而還,濟漢而后發喪。
這就楚武王,明知道此去兇多吉少,但也去。因為血管里流著是祝融的鮮血,就像火一樣燃燒。楚武王一生,最大的標簽就“不服周”,楚武王一生留下四句話。
其一、
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其二、
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其三、
孤之罪也
其四、
余心蕩
可以看出楚人內心中一種,倔強陽剛之氣。
男兒自立,當有倔強之氣。存倔強以勵志,則日進無疆矣。(曾國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