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之余翻看了《北野武的小酒館》,最初我對北野武這個名字并不熟悉,經過一番搜索后才發現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鬼才導演和斜杠老年(導演、演員、漫才藝人、主持人等等),執導許多諸如《大佬》《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大逃殺》等獲獎影片,聽說最近還賣起了衣服,真是個能折騰的老頭。
北野武出身貧寒之家,父親是粉刷匠,除了工作時間外常年泡在小酒館里,母親料理一切家庭事務,是勤勞的家庭婦女也是個專橫的現實主義者,她為兒子規劃好了未來的唯一出路——讀完理科大學去大型企業就職。但北野武一眼就望穿了這種按部就班式的無聊生活,他怕死更害怕還沒留下任何能證明自己沒有白活的記憶,就在這個世界上消失,按他的話來說“雖然辛苦,我還是會選擇那種滾燙的人生”。所以后來他搬到了淺草區,拜師學藝開啟了漫才藝(相當于相聲演員)人的道路,逐步成名后又在機緣巧合下踏入演藝圈轉型為一名職業演員,之后又在影片里自導自演斬獲日本電影多重獎項,成為日本導演界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一次慘烈的車禍后,他成了半臉面癱,但這場事故卻沒有阻止他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演,觀眾甚至覺得他的臉“一半讓人膽寒,一半笑得天真”。他是搞笑藝人也是嚴肅作家;他大學沒畢業但他是大學教授;他曾是出租車司機卻成了全球知名的大導演,北野武就是這樣一個難以被隨意下定義貼標簽的人,跨界在他眼里早已不是什么新詞。
在本書中,北野武聊到了生死、教育、關系、規矩、電影五個方面,他的奇思妙想和熊先生這個獨一無二的料理人的精湛刀工結合在一起,就做出了盛在盤子里的頂級料理。走進北野武小酒館,聽北野武這個玩世不恭的老爺子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真實而不做作,他跌宕起伏的傳奇經歷也是他滾燙人生的寫照。下面是對本書的部分精華摘要。
生死的問題
>> 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死。如果說這是一場競爭,那么誰先達到目標誰就贏了。
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向死而生”的思維模式,北野武先生才能如此坦然而堅定的選擇一條“幾億度高溫飛速燃燒的人生”道路,豁出一切活出自我,即使在遭遇到幾近毀滅性的事故后還能全情投入到事業和生活中。當我們面對難以抉擇的問題時,以終為始是一種很好的思考模式。
>> 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情,原本都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而把喜悅或悲哀的色彩添加上去的,是人的行為。
好事和壞事其實都是個人的主觀感受,也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客觀理性的看待一件事,可以避免杞人憂天式的煩惱,更加從容的面對人生起伏。
>> 自由了的人對自由了的自己卻感到極度的不適。“隨便什么事你都可以自由地去做”,聽到這樣的話反而不知道該做什么好了。
我們渴望自由,卻常常扮演“葉公好龍”,當擁有自由時卻手足無措,失去方向,甚至認不清自我。失去了框架和規則的自由,也只是個偽命題。
? 教育的問題
>> 孩子長大成人后,等待他們的是一個“說不行就不行”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冷風吹的世界,沒有忍耐力的人勢必會被淘汰,這個道理我們都懂。告訴自己的孩子他沒有哪方面的才能,絕不是什么殘酷的事。如果你覺得這么說實在受不了,那就應該去幫助孩子獲得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某種才能。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任何才能,那至少你應該培養他有一顆堅韌的心,這樣在他今后走上社會時哪怕被現實整得一塌糊涂、遍體鱗傷,他照樣還能活下去。
>>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一切都能如愿的。在這個世界上有令你感到害怕的對手,這種事情必須在小孩子的時候就植入他們的腦髓。因為孩子們在將來所要面對的,是一個比拳打腳踢要來得無情得多、也殘酷得多的社會。
>> 封閉在一個缺乏競爭對手的世界里,沉浸在自我滿足的感覺中,這樣的人就是宅。而對正常的世界和正常的競爭呢,他們會用愚蠢一詞來予以否定。但其實呢,只不過是討厭輸掉,只不過是忍受不了輸掉后的傷痛,因為要輸掉,所以不愿意競爭。但同時呢,又想做第一,想要得到別人的仰慕。這種不成熟的心智,就如被寵壞的孩子一般的想法,不正是宅人的本質嗎?
關系的問題
>> 生存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斗。
>> 人這種東西啊,不管外表修飾得多么光鮮亮麗,剝掉一層皮后就只剩下了一堆欲望。但是,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更應該珍惜那一張皮的尊嚴。我想,所謂的文化也就是一張皮的尊嚴吧。
>> 什么是真正的友誼?自己有難的時候也不愿意去麻煩朋友,那才是呢。 總而言之,友誼就是單方面地為他人付出,而不是從他人那里得到什么。所謂友誼,其實就是對他人的關懷。
規矩的問題
>> 所謂規矩,從根本上考慮,其實就是為他人著想。不管你知道多少具體的、細微的規矩,如果你不懂得它的本意,如果你沒有為他人著想的心思,那都是毫無意義的。反過來說,即便你不知道什么規矩,如果你能夠事事為他人著想,那你做的事基本上也不會很不符合規矩。
>> 以前的人是不會被自己使用的工具所左右的。這樣的教育體制,現在已基本絕跡了。因此,現在的人會反過來被工具左右。 這些由文明衍生出來的便捷工具,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只是魔術師用的道具箱,只是不可思議的黑匣子。我們大腦里的內容,和數千年前 的古人也沒多大區別。促成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不過是一小撮天才而已。
電影的問題
>> 什么是藝術的本質?是一種壓倒一切的任性吧,是一種純粹的浪費吧。正因如此,藝術家可以隨性亂來。
>> 黑澤先生電影的偉大之處在于,不論你從這17萬2800幀圖像中截取哪一幀來放大沖印,你都能得到一張無比精美的相片。這就是說,他的電影里沒有一個鏡頭是多余的。有次我問黑澤先生:“你覺得自己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他的回答是:“下一部。”如此看來,他也不是一個以拍電影本身為樂趣的導演。
>>如果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這個拼裝的過程就是剪輯。 電影也完全一樣,不管你把鏡頭拍得多漂亮,如果你沒有掐準銜接的時間點,就無法讓觀眾們真正地沉浸到電影里去。而電影里的鏡頭銜接點,正取決于剪輯這道工序。哪個鏡頭和哪個鏡頭銜接?如何銜接?在哪個時間點上切換鏡頭?這些是沒有辦法從理論上去掌握的,只能靠你自己的感覺。這就是剪輯的趣旨所在。一部電影拍得好還是不好,最終就是由剪輯決定的。
>> 從電影拍攝手法的角度來說,旺火就是特寫。而文火,就是與之相對的遠景。在電影里使用特寫鏡頭,就相當于在烹飪時用旺火爆炒。開大火在鍋里爆炒,就好比只對眼睛或嘴巴特寫。這是一種在瞬間捕控住觀影人情緒的拍攝手法。但是,如果你過分使用,就會引起觀眾們的反感,這和爆炒時間過長就會把菜炒焦一個道理。用文火慢燉,就相當于用遠鏡頭拍攝的清淡畫面。觀眾們也許不能一下子就理解其含義,但隨著觀影的深入會細水長流地體悟到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