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說: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遲早以更丑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一個人待久了,煩悶與無聊會在心中產生裂變,遲早像火山爆發一般,尋找到發泄的出口。
若不想被孤獨摧毀,就不能與之硬碰硬,而是要巧妙周旋。
不想孤獨,你需要找到生命合伙人。
在書里,作者還講了兩位女士的故事。
第一位女士,是個50歲的獨居老人。
她在生日那天走進咨詢室,愁眉苦臉地說:
“這些年,除了營銷短信祝我生日快樂,從未收到過一條來自朋友親人的問候。”
她自稱被全世界遺棄,一輩子被寂寞籠罩,越發覺得活著無趣。
她不是不想交朋友,可看見陌生人,就心里打怵,不知道如何是好。
她希望作者指點迷津,而作者卻給她講了另一位女士的故事。
另一個女士蓮姐,和她年齡相仿,也是孤苦伶仃,常年獨居。
年輕時,蓮姐當過洗頭妹,做過小買賣,年紀大了后,就在一些劇組當茶水工。
可就是這個蓮姐,卻是金像獎專業精神獎得主,朋友遍布整個香港娛樂圈。
蓮姐也曾孤單過,但自從在劇組找到朋友后,過往的孤寂便煙消云散。
初到劇組,她會熱情地和人打招呼,看誰有需要,就主動搭把手。
等熟識了之后,她就時不時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開開玩笑,嬉戲打鬧。
漸漸地,喜歡蓮姐的人越來越多,而蓮姐自己也找到了趣味相投的伙伴。
作者說,擺脫孤獨的第一步,是要向外尋找生命合伙人。
這個人可能是朝夕相處的伴侶,可能是相談甚歡的朋友,可能是一起打拼的同事,也可能是偶遇的陌生人。
而這些人,只有你先主動打開社交的大門,他們才有可能走進你的世界。?
那我們要如何打開這扇門呢?
在書里,作出給出了一個五層次社交模型。
分別是——打招呼、幫小忙、訴說觀點、表達感受、分享秘密。
不管偶遇誰,見面問好,便拉近了彼此距離;幫點小忙,便激活了感情的電波。
而后,多與人真誠且深入地交流,你自然能找到那個與你同頻共振的人。
就像蓮姐那樣,別吝嗇自己的熱情,也別排斥與人交流,更不要害怕人群。
拿出最真的誠意,去尋找、吸引生命里的同類。
而因你到來的盟友,就好像一根救命繩,會將你拉出孤獨的深淵。
走入熱鬧的人群,感受他人的溫度,生命中的孤寂終會慢慢消散。
每個成年人,都需要恰如其分的孤獨。
微博上,有人問作者:
“胡老師,擺脫孤獨,只有社交一條路嗎?我嘗試過走出去,可不管是家族聚會,還是公司團建,都令我身心俱疲,只想回家躲清靜。”
作者說:你這樣的人適合獨處,比起外界的慰藉,內心的豐盈,更能讓你驅散孤寂。
在書里,作者講過自己的成長經歷。
剛參加工作時,父母囑咐他一定要討人喜歡,千萬不要被人孤立。
于是,他上班時幫人跑腿打雜,下班后又自掏腰包請同事吃飯,就連休息時間,他也像個24小時客服,隨叫隨到。
可遺憾的是,他越是急著合群,越不被人看重。
同事們只當他是免費勞力和飯票,根本沒有人拿他當朋友。
而他自己也被這種盲目社交,拖累到疲憊不堪,自暴自棄。
后來,他下決心改變,做回那個安靜內斂的自己。
在單位,他做好本職工作后,再也不會湊堆閑聊;
生活中,他完全屏蔽掉喧鬧,一個人安靜地生活;
他不再假裝有很多朋友,而是坦然地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作者說,當一個人學會了獨處,才能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妙。
那種感覺,是內心被滋養的愜意,是靈魂被撫慰的感動,也是與自己相處的幸福。
原來,只要恰如其分地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孤獨便不再是洪水猛獸。
為了幫大家抵達獨處的最高境界,作者在書里分享了 “三個秘訣”。
1. 森田療法。
心理學家森田正馬,經過大量調研,得出一個結論:
處理與他人、與自己的關系,精髓就在8個字——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在人群中感到快樂,就積極走出去;獨處時更愜意,就回歸自己的小天地。
畢竟,舒服的感覺,從來沒有標準,生活也需要找準平衡點。
不必逼自己成為社交達人,也不必刻意成為世外高人。
隨心而活,順其自然,才可抵達真正的自由。
2. 營造安全島。
有人說: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片孤海,我們在深夜,獨自潛入。
若不想被翻滾的海浪沖撞,用作者的話說,我們需要為自己建立一座安全島。
這座島,可能是你的書房一角,可能是下班后停車場里的駕駛座,可能是傍晚的某個街角……
當你倦了乏了,受傷了,委屈了,就躲進安全島,放松身心,療愈自我。
就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蘇東坡的雪堂,梭羅的瓦爾登湖,黑塞的林中小屋……
這個地方不需要富麗堂皇,只要能容下我們的身軀,就可以安放住我們的靈魂。
3. 尋找心靈的“flow”。
找準自己的位置,有了藏身的安全島,最后一步,便是尋找心靈的“flow”。
“flow”是米哈里提出的心理學概念,翻譯過來,就是心流。
作者就曾感受到了心流的洗禮。
那是一個陰雨蒙蒙的傍晚,寂靜的屋里,半透明的窗簾被風吹得上下翻飛。
作者半躺在沙發上,隨手翻看著一本書,不知不覺沉浸在文學的世界里。
那一刻,時間似乎停了,只感覺一股股輕微的快感流過身心。
沉靜的時光中,我們最容易看到時間和自己。
靜下心來,專注于此刻,豐富感知,去體味每一秒。
當你雜念全消,氣定神閑,自然會與心流不期而遇。
▽
在書里,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人。
這人是個企業家,圈子多,人脈廣,知心朋友也不在少數。
他很喜歡人群的熱鬧,但也會雷打不動地拿出時間獨處。
每年暑熱過去,秋風漸起之際,他都會背上行囊,一個人出游遠方。
他把時間切割成兩份,一份給別人,一份給自己。
作者曾疑惑:你這樣生活不累嗎?
朋友笑笑說:一切都是剛剛好。
是啊,人生最難得的,不正是這份“剛剛好”?
剛剛好的熱鬧,剛剛好的孤獨,不在人群中迷失,更不會在孤獨中沉淪。
踩準自己的節奏,無論是向外求,還是向內走,生活的最終目的,都是讓我們活得更幸福,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