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晨惠,現為私塾班碩一學生,跟隨杜保瑞教授學習第一學期。
課程:第六學期—《莊子雜篇》漁父。
第一次上課就感受到了道家《漁父》篇采用故事的形式,對儒家的人生觀提出思考和批評。故事敘述的形式也給文中提出的許多大觀念,做了一個很好的鋪陳與詮釋。
文中主要提到了三大重點:
1.在社會上保持自己的角色
2.職場(社會中)的“八疵與四患”
3.怎樣追求并保持本真
首先漁父講到了天子,諸侯,大夫,庶人,“四者自正”。在社會中每一個位階的人都應該各司其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穩定社會秩序并且不讓自己受到災害。孔子既不是天子,不是諸侯,也不是大夫,他在做的事情根本不是他的角色應該做的事。
所以為什么孔子這一生顛簸災難,都源自于他沒有把自己定位好,做的都是不應該他做的事情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在其位司其職,道家用這個道理批評孔子“憂他人之所憂”,管的事情太多了。道家認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多事”,這是在為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煩,自己妨礙自己。
其次漁父說到職場(社會)中的小毛病和大災難。“八疵四患”即使是幾千年前說到的,但是依舊適用于當今社會。看到文中描述的這些問題,許多都是我們現在平時都能夠看到或自己有可能犯的錯誤。
比如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揣測別人的話語,這些都是看起來很小但是卻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的事。在讀到后我們以后就應該更注意到自己的言行,要避免犯下這些錯誤。并且在別人如果利用這種錯誤的方式也許獲得了些小利后,我們也要能分辨是非,不模仿,做好自己的前提下適當提醒別人。
“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 漁父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又擺脫不了它,是因為他不懂得站在樹蔭下就沒有影子了。文中孔子說他周游列國卻不被諸國所接受,這到底是為什么?漁父給了他的答案:“謹修而身,謹守其真,還以物與人。” 把所有事物歸還給自然,這樣就沒有憂患了。與其四處奔走而徒勞無功, 不如無為而治修養自身。
守住自己的本真,隨順環境,不要強求是最好的狀態。這里批評孔子周游列國想要傳播好的治國方式其實是在不斷地找人家的麻煩因此也給自己帶來麻煩。而后漁父便解釋了什么是本真,要怎么做到本真。
“真者,精誠之至也。”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內心,這就是真的寶貴和難得。漁父對于保持本真的形容看似非常簡單:飲酒以歡樂為主,居喪以致哀為主,對待親人以適意為主。正是這些簡單的事情因為人們心中的雜念而不那么純粹。
“真”的可貴在于自然,不拘于世俗的儀式;重要的是做最舒服的,最合適的事,而不是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別人會怎么看你,對你有什么影響。道家在這里提出對于儒家刻板的儀式提出質疑,正是因為這些人類制造出來的要求,反而禁錮住了我們最真實的狀態。
雖然在這篇虛構的故事情節中,作為道家代表人物的漁父,感覺通篇都在批評和否定孔子所做的事情,可是我們能單單從這里總結出孔子是失敗的嗎?即使知道可能不會被接受也不斷地傳播自己的思想,孔子的“多事”是錯誤的嗎?
其實完全不是,文中孔子的言行是道家筆下虛構出來的。孔子承擔萬事,周游列國是為百姓發聲,因為當時的社會大家都沒能夠各司其職,所以才需要孔子這樣的人來擔當起特殊的角色。孔子儒家的思想立場和道家所提出的個人修行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我們不能夠單從道家的文中去了解孔子,這樣的定位是非常不完整,不準確的。
從以上文章可見,道家人物提倡保持本真,隨順環境,是為己之學。而儒家的修為自己是為了治國平天下,是利己利人之學。? ? ?
編者語
很多時候,現代生活的困境,古人早已幫你解答了,經典古籍歷經了時代變遷依舊生生不息,都是思想之精華,是永恒的智慧,是現代人不能錯過的解惑寶典,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
閱讀經典,需要有專業的導師指路,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去研讀和理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最后方能得自心開悟。
我們正是
一群熱愛學習的人;
一群追逐夢想的人;
一群攀登思想最高峰的人;
一群致力于把中國哲學智慧運用到當下生活的人。
非常歡迎愛智慧的小伙伴們加入私塾班第七學期,一起深入經典、古為今用!期待ing~
感謝您的關注,我是抱樸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