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學生發展心理
5.1 中學生身心發展
特點:
1)過渡性:從幼稚期向成熟期過渡,身心發展既有兒童期的特點又有成熟期的特點,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狀態,由童年期向成年轉變,各項的心理特征逐漸接近成年人,如人格,獨立性。
2)閉鎖性:心理活動有含蓄內隱的特點,內心逐漸復雜,但不愿意表露出來。???
3)社會性:接觸社會變多,社會活動性開始加強,社會影響越來越大,開始觀察思考各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社會情感豐富,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識,為人處世,興趣品德,世界觀人生觀。???
4)動蕩性:思想比較敏感,熱血沖動,容易走極端。
心理發展包括方面:認知發展和社會性與人格發展兩大方面。
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特征: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
5.2 自我意識:指個體對自身的認識和對自身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體驗和評價,包括:
1)自我認識:對自己的心理特征,人格特征,能力及社會價值的自我了解和評價。
2)自我體驗:個體對自己產生的態度和體驗,如自信自尊滿足感自豪感和自卑感等。
3)自我監控:個體對自身行為和心理活動自覺而有目的的調整和控制。
自我意識形成的三個階段(奧爾波特):
生理自我:個體對自己身體生理狀態的認識和體驗3歲。
社會自我:個體對自身與外界客觀事物關系的認識,體驗和愿望,自我評價的獨立性原則性批評性得到發展,對道德行為或其他具體行為的評判有一定程度。在少年期基本完成。
心理自我:個體對自己的心理特點的認識評價,能按照行動目標和社會原則來評價,越來越客觀,公正全面,且具有社會道德,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的目標。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5.3 中學生認知發展
指個體在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象智力和思維方面的發展。
感覺的發展:
1)感受性和觀察力進一步發展。
2)各種感覺能力接近甚至超過成人水平。
知覺的發展:
1)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覺的精確性和概括性發展起來
3)少年期學生開始出現邏輯知覺,能夠將一般原理規則和個別事物現象連接起來。
4)初中階段,少年期學生的空間和時間知覺有了新的發展。
注意的發展: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的發展和深化
1)無意注意不斷發展和深化,興趣愛好逐漸穩定,注意的發展始于無意注意。
2)有意注意占有優勢地位。注意開始自我組織,調解和控制。
3) 注意特征存在個體差異。三種注意占優勢形成不同的類型
注意品質的全面發展
1)注意穩定性提高,但發展速度相對較慢。
2)注意廣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還不夠成熟。
4)注意轉移能力緩慢增長。
記憶的發展:
1)記憶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時記憶廣度接近成人
2)對直觀形象的材料記憶優于抽象材料,圖形記憶優于詞語
3)主動選擇記憶方法,有意記憶逐漸占主導地位
4)理解記憶成為主要記憶手段。
5)抽象記憶漸占主導地位。
思維的發展:思維的發展迅速,尤其抽象邏輯思維逐漸處于優勢地位,且從被感性經驗限制過渡到依靠理論來進行邏輯推理。抽象邏輯思維包括形式和辯證邏輯思維。形式邏輯思維逐漸發展,占主導地位,辯證邏輯思維循序發展。
智力的發展:
1)飛躍性提高,關鍵期(初二到高二)。
2)基本成熟。
3)各方面發展不等速,也存在個體差異。
5.4 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皮亞杰
認知發展不是一種數量上簡單累積的過程,而是認知圖式不斷重建的過程。他從邏輯學引進“運算’’的概念作為劃分智慧發展階段的依據。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發展的主要特征: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1)最初,所有的兒童都有本能的反射行為。如:把你的手放在嬰兒的手掌中,他將會抓握。這些最初的行為都是本能的,是兒童建立其最初的圖式的基礎。
2)隨后的發展是組織自己的感覺與動作以應付環境中的刺激。最初這種學習是通過偶然的方式進行的,以后是通過有目的的試誤進行的。
3)這一階段后期,兒童由最初的嘗試錯誤式的解決問題發展到更有計劃性的解決問題,此時我們稱之為的“思維”開始萌芽。這意味著兒童能夠思考和規劃其行為了。因此,這一階段的兒童只有動作智慧,而沒有表象和運算的智慧,其思維只處于萌芽階段。
前運算階段(2~7歲)
他們的思維有如下主要特征: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不具有可逆性等。具體而言:
1)兒童的言語和概念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2)思維仍然是原始的,體現為集中化和不可逆性兩個特點。
3)只注重狀態。如將牛奶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中,學前兒童會忽視傾倒這一過程,僅僅注意起始狀態(一個容器中的牛奶)和結束狀態(另一個容器中的牛奶)。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所謂守恒,是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不變。具體而言:
1)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2)能通過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
3)自我中心的思維向去自我中心或客觀性思維的方向發展。
形式運算階段(11 ~15歲)
大約青春前期左右,兒童的思維開始發展到形式階段。
1) 命題之間關系
本階段的兒童的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他們不僅能考慮命題與經驗之間的真實性關系,而且能看到命題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并能推論兩個或多個命題之問的邏輯關系。
2)假設一演繹推理
這一階段的兒童能夠運用假設一演繹推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們能在考察問題細節的基礎上,假設這種或那種理論或解釋是正確的,再從假設中演繹出從邏輯上講這樣或那樣的經驗現象實際上應該或不應該出現,然后檢驗他的理論,看這些預見的現象是否確實出現。
3)抽象邏輯思維
本階段的兒童能理解符號的意義隱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
4)可逆與補償
本階段的兒童不僅具備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維,而且具備了補償性的可逆思維。
5)思維的靈活性
本階段的兒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規則,反而常常由于規則與事實的不符而違反規則。
皮亞杰(瑞士)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內容:
建構主義的發展觀:皮亞杰認為,發展是一種建構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的不斷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所有有機體都有適應和建構的傾向,同時,適應和建構也是認知發展的兩種機能。認識的獲得必須用一個將結構主義和建構注意緊緊地聯結起來的理論來說明,也就是說,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發生的結果,而心理發生就是從一個較低級的結構過渡到一個不那么出局(或較復雜的)結構。適應包括同化和順應兩種作用和過程。智慧行為是依賴于同化與順應兩種機能從最初不穩定的平衡過渡到平衡的過程。但是,這種新的暫時的平衡不是絕對靜止或終結,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運動的開始,個體也正是在平衡與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斷建構和完善其認知結構,實現認知的發展。
影響發展的因素:成熟練習和經驗社會性經驗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
教育價值:充分認識兒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基本前提遵循兒童的思維發展規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證。
5.5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維果斯基(蘇聯)提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主張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受社會規律的制約,十分強調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會交互作用對認知發展的重要性。他主要探討了發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論述了思維與語言兒童的學習教學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基本內容包括: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心理發展觀內化學說教育和發展的關系——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的發展理論對教學的影響:維果斯基也是一個建構主義者,他的思想體系是當今建構主義發展的重要基石,啟發著建構主義者對學習和教育進行了大量理論建設和實際探索。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學模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學。維果斯基的理論對于合作學習情境學習等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導性。他的思想也強烈地影響到建構主義者對教學和學習的看法。教學不知局限于對教學結果和外部因素的強調,開始注重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內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過程性因素。
5.6 情緒的發展:
1)情緒基本分類:快樂憤怒恐懼悲哀
2)情緒狀態分類
心境:一種微弱瓶頸和持久的情緒狀態(具有彌散性和長期性)
激情:爆發強烈而持續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具有爆發性和沖動性)
應激:出乎意料的緊張和危急情況引起的情緒狀態
情緒理論
1)詹姆斯—朗格的機體知覺理論
詹姆斯:美國心理學家,1884年對情緒歷程的解釋理論,認為情緒由生理變化激起的神經沖動傳至中樞神經后產生的。
2)朗格:丹麥生理學家,1885年提出機體知覺理論。認為情緒是一種內臟反應。
3)凱農的丘腦情緒理論:凱農:美國生理學家? 觀點:情緒伴隨血液循環肌肉呼吸等一系列身體變化。
4) 阿諾德情緒的“認識?—評估說”,阿諾德:美國心理學家,觀點:情緒源自個體對情境的評估
5)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代表人物:湯姆金斯伊扎德,觀點:情緒具有重要的動機性和適應性功能。
6)刺激情境生理變化情緒經驗三因素的關系,代表人物:沙赫特辛格,觀點:情緒的發生與變化涉及三個因素:刺激情境生理變化情緒經驗。認知的參與以及認知對環境和生理喚醒的評價過程是情緒產生的機制。
5.7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1)爆發性和沖動性,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獨立意識日漸增加,自控能力較弱。
2)不穩定和兩極性,波動大,極端。
3)外露性和內隱性,對外界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同時又逐漸隱藏壓抑自己的情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4)心境化和持久性
其中不良和良好情緒,具體如下:
良好情緒的標準:
1)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2)能對引起情緒的刺激做出適當強度的反應
3)具備情緒轉移的能力
4)情緒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
1)敏銳察覺情緒。
2)平和接納情緒狀態,坦然接受,不苛求,不過于追求完美,以平常心面對。
3)正確調整。宣泄,轉移,調整認知,積極的自我暗示。
4)有效表達。選擇恰當的方式,客觀完整地表達。
5)保持創造快樂的情緒。
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1)憂郁:表現:情緒低落心情悲觀郁郁寡歡悶悶不樂思維遲緩
2)恐懼:表現:社交恐懼和學??謶?/p>
3)孤獨:表現:消沉脆弱萎靡不振痛苦。
4)憤怒:表現:因思維片面偏激控制沖動能力差,而產生的一種憤懣情緒。
指導中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
1)教會學生習慣成適宜的情緒狀態。
2)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
3)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
正確處理異性交往:
1)加強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變化
2)更新理念,認識異性交往的意義
3)指導行為,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處理性沖動
5.8意志:略
5.9人格: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思維方式,行為風格,心理品質。
人格的特征:
1)獨特性: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特征。
2)穩定性:跨時間的持續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3)整體性:由多種成分密切聯系整合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4)功能性:性格決定命運,對成功的作用
5)社會性: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影響。
人格的結構:
1)知情意系統
2)心理狀態系統
3)人格動力系統(需要動機興趣價值觀和世界觀)
4)心理特征系統(能力氣質性格,認知風格)
5)自我調控系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
氣質類型:
a.膽汁質:直率熱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勞,易沖動自制力差,急躁
b..多血質:活潑,反映迅速,待人熱情親切,粗心浮躁易分散注意力
c.粘液質:安靜,不易激動,不外露反應性低,話少自制力強固執拘謹
d.抑郁質:觀察細致敏感情緒深刻穩定,行動緩慢易感疲勞。多慮不果斷,膽怯。
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