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在童年不被父母合理的滿足,就會產生不配得感。表現為自己輕易不敢張口問父母要東西,盡管自己非常渴望;變得特別乖,特別懂事。長大后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不滿足自己一些合理的需求;在感情里不敢找優秀的異性。總之是過著低配的人生。生活中我們見過各種條件都非常優秀,然而卻找了一個條件很不般配,比較差的配偶。很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反思我的童年,我就是一個很乖的小孩兒。從來不記得問父母要衣服,要錢買冰糕。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特別想擁有一雙涼鞋。那個時候剛剛開始流行塑料涼鞋。后來父親給我買了,我感到特別的高興。我穿上涼鞋那一刻的感受和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我記得上初中才有印象父母給我買衣服。好像那是第一次穿新衣服一樣的感覺。我不記得小學我是否有新衣服。但也不可能我一直拾姐姐們的衣服穿,只是沒有印象罷了。
長大后我算是一個節儉的人,基本不亂花錢,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就行了。后來多少有點變化,特別是上大學期間,我會適當的去滿足自己,去街上吃一些沒有吃過的小吃,時不時的給自己買件新衣服。在情感里也愿意尋找條件更好的異性,只是覺得達到這個目標不容易。 在友情里也愿意和更優秀的人交往。學了心理學之后,我覺得更不一樣了,我也懂得經常去犒勞自己:給自己買點好吃的,比較貴的衣服,愿意為自己投資—花錢去學習。這對很多我這個年齡人來說不多見。現在周圍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人。和優秀的人同行,內心的自我價值感、自我認同感讓我非常開心。
可見,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是可以變化的,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是可以發展的。我們可以受過去的影響,但不會被過去所決定。過去只是過去,未來可以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