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東野圭吾的文案都寫的很好:
東野圭吾成名作,榮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
“草長鶯飛的青春,忽如琉璃般生生粉碎。
當美麗、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恣意蔓延開來……
在這所清華女中,有人喜歡我,有人恨我。
星期六早晨,車站月臺上,有人突然從旁撞來,我險些跌落鐵軌;
星期一放學后,我游完泳進入淋浴間沖洗,差點中機關觸電身亡;
星期二放學后,一盆天竺葵從教學樓三層墜落,直直砸向我頭頂;
星期四放學后,一位老師被毒死在我常用的更衣室,他是替我而死?
悚然之間才明白,我似已無路可逃……”
這應該算是一本本格推理小說,所謂的本格推理,用羅胖的話就是,就是作者和讀者是站在同一個事實平面的,我作者知道的事告訴你讀者了,而且是全部告訴你讀者了,你之所以還沒有發現兇手,是因為你笨!“本格推理,是推理小說的一種流派,又可稱為正宗、正統、古典派或傳統派。看了很多推理小說,很多作者都曾寫過本格小說,但這類書未必好寫。原因在于故事中的偵探和我們畢竟知道的東西還是不一樣的,因為作為讀者我們深知書中每出現的一個人,每一個作者下功夫去描述的場景都是重要的線索,而對于故事中的人來說,這其實就是一個毫無關系的事,所以故事中的人總是很神,一點點的聯系一點點的痕跡就能找到破案的關鍵,而對于讀者來說,很多時候在故事還沒結束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猜出了故事的結局,雖然并不是那么的縝密,但是誰讓我們比故事中的人物多了一個前提假設呢。
而這本書真的是直到最后我才明白是什么回事,隨著“我”去逐漸去尋找到是不是有人要殺“我”?還是這一切只是因為自己太敏感了?莫非真的有人是只想殺村橋,還是他只是替“我”而死?而到底又是誰想至于我于死地,是那個被“我”拒絕的高原揚子?是知道她秘密想要殺“我”滅口的麻生恭子?還是那個初漏出軌端倪并且因為打胎恨“我”入骨的妻子美裕子?每一次當我以為自己知道了最終的結果,下一刻作者就會立刻否認掉。再否認了一個又一個的懷疑之后,隨著作者的思路開始懷疑,這或許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密室,或許是惠子,可又是為什么呢?
“你認為高中女生會憎恨一個人,應該是在何種狀況下發生。”大谷頜首:“也許吧!譬如,若是成年人的事件,就不會那樣復雜,盡管有各種不同的事件發生,卻幾乎能以色、欲、財這三原則予以解釋。但,高中女生的話,就很難一概而論了。”不錯。”我說,“或許,這三種東西對她們而言,是最扯不上關系。”“這么說,什么才是最重要呢?”“嗯……我也沒自信能充分表達……”我說。然而,在說明途中,腦海里浮現好幾位學生的臉龐,“對她們而言,最重要的應該是美麗、純潔、沒有虛偽之物,有時候那是友情,有時候是戀愛,有時候更是自己的身體或容貌。當然,更抽象的回憶或夢想,有時候也非常重要。換句話說,企圖破壞這些重要之物的人,或企圖從她們手中奪取這些重要之物的人,是她們最憎恨的。”
所以最后結局昭然若揭,可作者仍給我們一個大大的叉,我以為是村橋和竹井強暴了惠美,而結果只是“視線強暴”,可是是真是假誰又能知道呢,當惠美心理是這么想的,無論村橋和竹井是心理是多么的坦然,在她看來都是那么的猥瑣。可是值不值得這一切又有什么重要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她們有必須賭命去守護的東西。當我們以為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我”死了。。。裕美子,那個我們曾經懷疑過有作案動機的人終于殺了“我”,那個當我們以為跟案件無關最后差點被忘記的人。。。
看完之后真的覺得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寫的很棒,思維特別縝密,能將極不合理的事情寫的及其合理,每個人會怎樣做讓你看來都是確實應該如此。而細想卻有很多所謂的社會性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為什么像“我”這樣一個被稱為“機器”的老師又是學校中最受學生愛戴的人?惠子和惠美一定會走上這條道路么?到底應該怎樣經營婚姻,大男子主義真的好么?其實總會有人經歷過相同的事情,但未必所有人都會走上同一條道路,或許我們應該仔細想想當心中有“惡”時應如何選擇自己的路。
看似復雜的人的內心,有時很簡單;而看似簡單的內心,也會有“惡”的滋生。
“我們這種平凡之人在面對勝負關鍵時,總需要找尋某種倚靠,但,在比賽中乃是孤獨的,無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該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經努力過的事實。”
正是因為單純,絕望時的反抗才會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