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俗世一念滅,江湖各別了人間。
一念塵世,一念凡間,一念天地,一念別離。有些時候,紅塵教會我們的,是數不盡的感慨,也是無可奈何 歸去。
對此,宋代大詞人晏殊曾寫道:“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p>
對于那些凋零落下的花,對于那些已然離我們而去的人,我們除了感慨萬千,無可奈何之外,又能有怎樣的感情可言呢?
哪怕是相識的人,他們終究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過客,就像是門前的流水一般,逐漸地流逝,就連痕跡也不再留存。
這種感悟,對于五十歲的人來說,是特別深刻的。
所謂人到五十,紅塵束縛,凡世多難,情仇別離,滄桑無奈,早已品味得一清二楚了。
在這時候,紅塵俗世再好,也都已然黯然失色,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了。
對此,晏殊也曾寫道:“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p>
一眼看去,大山小河都成了無意義的空洞景象,哪怕是春天的落花,都被風雨打得失去了靈魂。如此,珍惜眼前人,才是人一生最好的做法。
人到五十,如果這幾個人離開了我們,那“紅塵俗世”就沒有任何的意義了。
要是知己離開了我們,那紅塵就沒有意義了
古人有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一個有著崇高追求的士人,他肯定會為了知己而去赴死的,就像是高山流水中的俞伯牙和鐘子期一般,誰去了,誰便成為了對方的缺憾。
對于我們大多人而言,這一生遇到的朋友有很多,可他們大部分人都是你生命中的過客,只有小部分人,他們是你的知己。
人活一世,不必說要朋友千千萬,但至少要有一個能懂自己心意的知己。
有一位知己,就等于有一面和你共通的鏡子,你能在鏡子中看到你自己,也能讓鏡子中的你與你一同前行。
人到五十,我們要清楚地明白,人可以獨處,但卻不能活成一座孤島,該跟知己交流的時候,就多跟他們交流。
要知道,知己離開了我們,就等于我們的人生失去了一面鏡子,紅塵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要是父母離開了我們,我們也就無家可歸了
有句話說得很好,有父母的地方,那才是自己的家。
父母,是我們這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恩人。有些時候,你對父母怎樣,那你就能體會在怎樣的幸福。
我們大多人都存在著一個糊涂的行為,那就是當父母在我們身邊之時,我們總是不在乎他們,認為來日方長,時光悠久。
可是,當他們離去之后,我們大多人才痛徹心扉,認為父母才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人。但是,那時候的懺悔,已然沒有任何的作用了。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p>
你想讓樹木安靜下來,可樹木就是隨風而擺動。你想贍養父母,可父母卻已然離開了你。這,就是人這一生最難彌補的遺憾。
人到五十,要是父母離開了我們,我們就無家可歸了。
要是伴侶和我們別離,我們的余生也就缺少了靈魂
當人到了五十歲之后,你認為是孩子和我們的關系較近呢,還是自己的伴侶和我們的關系較近呢?
肯定是伴侶和我們的關系較近。只要不出什么意外,那么陪伴我們到老的,終究是我們的伴侶。
伴侶,不僅僅是愛意中的相伴者那么簡單,她還是我們后半生的守望相助者,是我們的戰友和守護神。
你有兒子,可他終究要建立自己的家庭。這個時候,哪怕你跟他關系再好,他也會離你而去,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
你有女兒,可她終究是要成為別人的妻子,幫別人生兒育女,有著屬于自己的家庭。
所以說,到了一定的年紀,你所能依靠的,就只有你的伴侶,你的愛人。
別認為愛人就是夫妻之間的角色那么簡單,其實他還是你人生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要是我們自己失去了希望,那紅塵俗世就沒有意義了
對于我們人而言,紅塵俗世的意義是什么?就是你終其一生去追尋你的希望和心之彼岸。
要是你失去了希望,那么你就沒有了方向,容易在奔流不息的歲月長河中迷茫不定,還有可能墮入河中,失去了生命的靈魂。
人,終究要為了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什么人而活。
你可能會說,孩子還沒有成家,我要為了他而活著;你可能會說,孩子終究不懂事,我要為了他而生活。
可我要告訴你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發展的天地和必經的道路,有些彎路,是你所無法改變的。
如此,學會放手,學會讓自己活得輕松自在些,學會讓自己去追求人生真實的意義,這才是你紅塵一生的價值所在。
人活一世,草長一秋。紅塵似海,我愿為舟。人隨心動,物隨念生。源源不斷,一世平安。
如此,最好。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