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暘
小時候在家鄉的坑里釣魚,釣出的以鯽魚居多,其次是白條,有時還會釣出鯉魚、草魚、鯰魚和泥鰍。當然也有其他的小魚,釣魚的時候其實是最討厭小魚的,小魚鬧鉤是大多數釣魚者不希望看到的。小魚多的地方,鉤剛下水就會被小魚追咬,小魚嘴小,一下咬不下餌,嘴拽著餌亂晃,魚浮不停的亂動,影響判斷不說,魚鉤上的餌經常還被扯掉,令人非常討厭。
也有小魚不小心咬住了鉤,被釣了出來,這種小魚通常是長不大的大肚魚,這種魚頭部小,但肚子膨大圓突并成白色,我們又叫它“大肚白”,雖然有個“大”字,其實是指它長個大肚子,本身卻長不大,一般只有兩三厘米。還有一種小魚,小時候把它叫什么現在想不起來了,查了下資料,學名應該是叫“麥穗魚”,也是鬧鉤的主力,數量也多,特別是水草豐盛的坑里,麥穗魚也長不大,最大的頂多有手指大小。這兩種小魚如果釣的比較多,煎一下吃還是挺香的,但誰也不會在釣這種小魚身上專門花功夫,經常是在釣魚的時候順帶釣出幾條,通常是拿它們喂雞去。
要釣這兩種小魚也有專門的方法,不用魚鉤,而是用罐頭瓶。小時候罐頭對小孩們來說可是種奢飾品,通常家里有老人的,客人逢年過節來看望時,才帶些罐頭作為禮品,常常是橘子、蘋果、梨、菠蘿等水果罐頭。吃完罐頭的玻璃罐頭瓶用途很多,大人們經常拿來盛鹽、白糖、冰糖等物品,對小孩兒們來說,也可以用來盛玻璃珠、琉璃球之類的玩具,另外一個大的用途就是拿它來釣小魚兒了。
說是“釣”,其實也不能稱之為“釣”,而是用罐頭瓶給小魚兒們下個“套”。在家里先找幾根媽媽或奶奶納鞋底用的繩子,用繩子在罐頭瓶的波紋口處把罐頭瓶綁緊,拿塊饅頭,捏成小碎塊,浸濕潤后放在罐頭瓶里,然后把罐頭瓶扔進水里,找水草豐盛的地方最好。綁罐頭瓶的繩子一般系在岸邊的小樹上,或者找段短棍,插進岸邊的泥土里,繩子就綁在短棍上。這樣,“套”就做好里,可以先去別的地方愉快地玩耍會兒,過個幾分鐘來岸邊看看,如果發現罐頭瓶里白花花的一片,那就是不少小魚兒進去了,在瓶里攪動的饅頭花兒滿瓶都是,這時逮著綁瓶的繩子,用力一拉,把罐頭瓶從水里拉出來,就會看到滿滿的一瓶小魚兒伴著白花花的饅頭花兒在罐頭瓶里亂竄。
里面的小魚通常就是大肚魚和麥穗魚,有時也有小的鯽魚、草魚等。小魚打整起來也簡單,通常不用去鱗,直接在肚皮上一捏,肚子里的腸肚就出來了,洗干凈,拌點面粉和鹽,放在鍋里一煎,那鮮香味道,比起大魚來,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泥鰍也喜歡往罐頭瓶里鉆,這種家伙全身黏兮兮的,滑不溜秋,很難抓住,通常是直接把它倒到水盆里。在家鄉,相傳泥鰍的血具有止血的效果,所以捉泥鰍不只是為了吃,還經常要收集它的血,收集方法的很簡單,拿一張紙或者一塊干凈的布,平鋪開,用小刀在泥鰍的頸部劃個口,一手捏著它的尾巴,把它倒著提溜起來,一手從尾部順著身子一路捋下來,直到開口處,血就會一滴滴的滴到下面的紙或者布上,趁血還未干,將它在紙或布上涂勻,然后放在太陽底下曬干。這樣,一張有止血作用的大號"創可貼"就做成了,誰要是不小心劃破了手,就從上面剪下一小塊,敷在傷口處,用細線包扎起來,傷口很快就會好了。
泥鰍在坑底的淤泥里生長,比其它種類的魚腥味更重,并不是一種好吃的魚兒,記憶中,兒時捉的泥鰍雖多,但也不常吃。很多時候,捉了泥鰍就是為了采集它的血,而采了血的泥鰍大都就直接扔給雞或鴨吃了。偶爾也有做來吃的,那就把它宰成小段,伴著青辣椒段和豆豉爆炒,以去除其濃厚的腥味。吃起來也以辣味和豆豉的醬味為重,完全沒有其他魚類的鮮美味道了。
有時還會釣到一種身形類似鯰魚的魚兒,但比鯰魚小的多,身體顏色比鯰魚偏黃,略有暗黑色斑塊,除了長須,還長有兩根硬刺,小伙伴們叫這種魚為“戈亞”。村里的小孩兒一度談“戈亞”而色變,不知道是從哪兒聽到的,說這種魚兒有毒,特別是它的刺,更是劇毒無比,千萬不能被它扎到,不然后果不堪設想。現在想起來是有點危言聳聽,不過那時小孩子聽到什么就是什么,如果釣到這種魚兒,一定要小心翼翼的把它從魚鉤上卸下來,扔到坑里或河里。在水里摸魚,也最怕被“戈亞”扎到,有時正在摸著,有小伙伴突然一驚:“哎喲,被戈亞扎了一下”,通常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嬉笑著臉說的,那是和大伙兒開開玩笑,放松放松,逗大家一笑;還有一種就是一本正經嚴肅地說的,那多半是被水下的水草、蘆葦或者樹枝之類的扎了一下,鑒于戈亞的“赫赫聲名”,條件反射地就想到了它,只不過是自己嚇唬自己罷了,提心吊膽了幾天,發現沒有事兒,也就釋懷了。
至于真的被戈亞扎到,那就是小概率事件了,戈亞這種魚,在我們那里很稀少,被它在水下扎到那就更小概率了,即使很“不幸”的真的被戈亞扎到,也沒啥大不了的事兒,因為這種魚本身不僅沒啥毒,而且還是一種美味,只是它的刺,倒是微有毒性,被它扎到就大概像被蜜蜂蟄了一下,有疼痛感,還可能有微腫,過一兩天就沒事了。
“戈亞”,是我們那里的俗稱,在四川,叫做黃辣丁,在南方的很多地區,叫做黃骨魚,它的美味就不用我多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