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算是整本書的一個開篇,討論關于“正義”的話題。話題的開端始于處于年老和1死亡邊緣的克法洛斯“肉體享受減退,愛上機智的清淡”的人生之路的反思。
蘇格拉底在克法洛斯等人交談中逐漸引出“正義究竟是什么”的話題。
玻勒馬霍斯認為,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
色拉需馬霍斯認為,正義是“強者的利益”。
格勞孔則認為,正義是“弱者的必須”
蘇格拉底就著他們的觀點舉了一些反例將其駁倒。
第一卷“對于正義什么是正義,還沒得出結論”,“無法考慮它是邪惡于愚昧你,還是智慧與道德的問題”,接著“不正義比正義更有利”的問題又突然發生。
第二卷的話題主要從個人正義到城邦正義。先是說到了城邦創建需要什么,最后總結為“交換產品正是我們合作建立城邦的本來目的”。在講到“交換商品”有牽扯到“戰爭”問題,然后談到挑選哪些人來保衛城邦的問題。之后在“盡可能挑選有天賦的人保衛城邦”的話題引領下,談到教育和故事的問題。這一卷討論的1主要內容還是關于“正義”,但引出了很多其他相關話題,這些話題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一一討論。
第三卷主要討論主要話題是“故事”和“教育”。
關于故事,這里主要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在討論故事內容,第二部分主要討論的是故事的形式風格的問題。
前半部分在討論故事內容前,先說明了故事對人的影響,即故事和教育的問題。
“為了使我們的守衛者敬神,孝親,重友,有些故事應當從小講給他們聽,有些故事就不應該講給他們聽。”為了讓孩子長成期待中的樣子,有選擇性地讓他們讀一些故事,讓故事促進孩子的成長。在故事內容的選擇方面,蘇格拉底更贊賞內容節制的故事,他認為,“一個人縱情狂歡,就很容易使自己的感情變得非常波動。”
后半部分在討論故事的形式或風格問題時,列舉了三種故事。第一種是完全通過模仿,即悲劇與戲劇;第二種是詩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即酒神贊歌;第三種則是前兩種并用。這三類故事都有一個“模仿”問題。蘇格拉底認為,“凡與自由人的標準不符合的事情,就不應該去參與或模仿”。他特別指出不允許模仿女人,奴隸,壞人,鄙夫和普通勞動者。
除了故事,這一卷還談到音樂對人的影響,這里蘇格拉底贊成的還是一種代表理智的音樂—簡單的曲調。
這一卷的最后,蘇格拉底還講到了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天性中的激情部分的確產生了野蠻,如果加以適當訓練就可能成為勇敢,如果訓練過了頭,就會變成嚴酷粗暴”。
第四卷更進一步地討論城邦正義—鑄造一個整體和諧幸福的國家。
一個國家富則奢侈,懶散和要求變革,貧則粗野,低劣,也要求變革。要盡一切辦法守衛著城邦,讓它既不要太小,也不要僅僅是看上去很大,而要讓它成為一個和諧又統一的城邦。
圍繞如何建立一個理想的城邦,討論了城邦如何立法和統治者如何統治等問題。
關于立法,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立法家不應該花力氣在法律和憲法,國家尋求的性質也兩種,一種是節制,一種是正義。立法和這兩種性質息息相關。
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和欲望的控制。它不僅影響著立法,也是對統治者的一種要求。節制就是天性優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對應著統治和被統治,其表現為統治和被統治所取得的一致性和和諧。
關于統治者,蘇格拉底認為應當是一個有節制的人,理智起領導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贊成由它領導而不反叛。
在后半部分蘇格拉底又講述了五種政體和五種統治。
第五卷又回到一個兒童教育問題,比起第三卷談論故事對兒童成長的影響,這一卷更加偏重探討兒童與生俱來的天賦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又加以探討男女守衛者的不同,進而討論了婚姻和欲望。
要想改變女子,讓女子和男子一樣做守衛者,首先,要給女守衛者同樣的教育。在蘇格拉底看來,各種天賦才能同樣分布于男女兩性。根據自然,各種職務,不論男女都可以參加,只是女的比男的弱一些。
在情欲和婚姻的問題上,蘇格拉底認為,為了保證質量,最好的男人應該和最好的女人結合,低劣的人群則少生,另外,優秀者的孩子應該送到專門的托兒所培訓,而有缺陷的孩子則應該秘密處理掉。再則,男女具體分工上,女人最好能從二十歲到四十歲都在為國家撫養兒女,男人則應該跑步鍛煉,使自己的年輕活力能持續到五十五歲。
討論到后面,又回到之前關于統治者的問題——哲學家應該成為國家的國王。
第六卷承接第五卷最后的話題,開始討論哲學家為王的觀點。
首先,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是完善完美之人。
“哲學王”本質上是在推崇知識和理智。
推崇知識,認為“事物實在的知識或許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美德”。敏于學習,強于記憶,勇敢和大度是哲學家的天賦。另外,受誘惑不適合做哲學家,哲學家天性和諧,知分寸。
其次,在討論哲學王的觀點時,又談及真善美的問題,眾人都認為,善善快樂,高明點的人認為善是知識。推崇真善美的目的,是讓每個人有神性的美德,為了這一目的,蘇格拉底等人也談論了相應的具體措施。
最后,眾人又討論起靈魂。
“人的靈魂就好像眼睛”。
靈魂有四種狀態—理性,理智,信念和想象。
第七卷討論理性。
首先,眾人討論受教育和沒受教育的人的本質,舉出了著名的洞穴理論。受教育和不受教育就如同可知和不可知。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見的,而且要花很大努力才能最后看見的是善的理念。
之后,在討論善的理念的時候,眾人又更進一步討論起理性。不需理性思考的東西是指的不同時引起相反感覺的東西,需理性幫助的東西是指的那些能同時引起相反感覺的東西,與距離的遠近無關。在講到理性教育的時候,蘇格拉底又舉了算學,幾何學和天文學。有講到辯論對青年人1的危害。
最后,提倡寓教于樂。蘇格拉底認為,被迫進行學習不利于心靈的繼承。
第八卷討論的主要內容是四種制度。
討論的四種制度分別是:
1.斯巴達和克里斯政治體制
2.寡頭政治體制
3.民主政治體制
4.僭主政治體制
另外,這一卷又再一次談到了節制,并且給欲望下了定義—必要的欲望滿足本性所需,不必要的欲望會危害本性。對于國家來說,欲望所帶來的不顧一切過分追求自由的結果,破壞了民主政治的基礎,導致了極權政治的需要。因此,統治者在統治國家時也要節制。
第九卷討論的主要內容是欲望。
首先談論的內容關于欲望的強弱大小。非法的快樂和欲望我們大家身上都有,但是,在受到法律和以理性為友的較好欲望控制時,在有些人身上可以剔除或者只留下微弱的殘余,而在另一些人的身上則留下的還比較多比較強。在對人進行評判的時候,有討論起怎樣的人是幸福的人。
其次,談論的內容由欲望逐漸過渡到政治制度,又回到了民主對人物的影響,對僭主制進行批判。
最后,在經過一系列的討論之后,最終判定,最善者和最正義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這樣的人最有王者氣質,最有自制力。最惡者和最不正義者是最不幸的人。這樣的人最具有暴君氣質,不僅對自己實行暴政,而且對他的國家也實行暴政。無論是最幸福的人還是最不幸的人,他們的幸福和不幸都是源自自己的節制或者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