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也寫了快一年了,總數大約140篇,這數據算不上多,因為我知道的網上能日更的人大把的,但也不算少了,老婆還經常嫌棄我怎么會有那么多話,那乘寫作課的機會分析一下自己的經歷吧。
說實話,剛開始寫,靠的都是熱情,可是人的熱情就好像拿出冰箱的冰棍,剛開始硬邦邦的,仿佛無堅不摧,可以敲開任何艱難險阻,不過三分鐘后就化了,具體到寫作上就是,一開始寫得很猛,心里有壓了幾十年的話想和這個世界說,想大聲吶喊讓人聽到,于是一陣狂寫,等過了最初的熱情,就覺得心里要說的也說完了,畢竟這世界上的道理,翻來覆去就這些了,就好像一支內壓很高氣球,剛打開口子往外狂吹,等內外壓平衡了,也就吹不出來了,唯一能保證氣球繼續往外吹氣的,就是持續給它打氣。
所以,寫作不能靠熱情,而且要有持續的輸入,那不靠熱情靠什么寫作?我的答案是,靠填補空虛感,空虛感是內部的,轉化到外部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和發出的電能一樣,每天定量生產,用掉就用掉,用不掉就浪費,問題看你怎么用,可以用來刷劇,八卦,看微博,買買買,也可以用來工作,寫作,學習,兩者最大區別如一位過氣網紅所說“除了消耗注意力外,還能得其他什么?”
想明白了這點,也就知道為什么要寫作了,那接下去的問題就是寫什么,回到本文開頭,最初我寫的都是心里話,那些老掉牙的道理,大家都懂,寫了沒什么人看,也寫不了多久。
直到后來,慢慢摸索出了幾個話題的來源。
第一. 生活中的點滴
這方面的來源幾乎源源不絕,生活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作為寫作的來源,只要我們用心觀察,比如吃了一碗“重慶小面”,有感而發什么是工匠精神,寫就一篇;看到來福士廣場門口的喜茶和鮑師傅排隊如龍,可以寫一篇;看網友激烈爭論動物園老虎咬死勿入游客,該不該處死,寫一篇;又或者看了一部電影,對其中的背景人物劇情有所感悟,這些都是話題的來源,但因為多是生活的瑣事,所以大家通常看過,議論過也就忘了,不過做為一個寫作者,對生活保持敏感度,是增加寫作話題最好的辦法,因為所有的事件,只不過是“道理”在真實世界中的反復體現,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寫作找出那些事情背后的運作機理。
第二. 感興趣的事
第一點里說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比如說看了部電影,吃了頓飯,看了本書,健了個身,這些都是生活中的點,但是如果有些點是自己感興趣的,就可以深入往下挖掘,比如我喜歡看美國的超級英雄電影,但在看DC的《超人大戰蝙蝠俠》時,對其中跳躍和穿越的劇情看不大懂,于是在網上搜索資料弄清了前因后果,就能寫一篇《BVS中你看不懂的那些劇情》,當然這是興趣挖掘的第一步,再往下,可以自問,老美的想象力怎么那么豐富,那些超級英雄都是怎么創造出來的,隨著挖掘深入,就會發現,那些超級英雄的原型和故事基礎,乃至整個歐美文學和電影的基礎,無非是三大來源---荷馬史詩,圣經,莎士比亞。
于是就好像挖到了一座金礦一樣,可以寫的就大大增加了,想想看別人還在談論超人蝙蝠俠為什么對打的時候,你卻可以講出閃電俠,海王和神奇女俠,是源自希臘的神話,超人源自圣經,還能講出別人不知道的隱喻,甚至是文學哲學高度,B格是不是一下就上去了,甚至當某些話題形成系列的時候,影響會更加深遠---比如《你不知道的超級英雄1-10》(這是我自己瞎編的),這就是從點到線的力量。
第三.對別人有用的
在第二點里,因為自己的興趣,深入挖掘某些話題,使自己看到一些別人不曾看到的東西,但這些自己感興趣的,未必別人也感興趣,所以如能提煉出既是自己喜歡又對別人有用的話題,那就非常好了。
我因為有點胖,平時也健身什么的,但是工作忙,所以花在鍛煉上的時間有限,于是就需要找一種時間短,運動量大的運動方式,做后關于這個話題,我寫了大約6篇系列文章,而且讀者反響都不錯,因為這個話題大家都關注呀,《一種容易持續的健身方法》,《為什么堅持鍛煉那么難》,《運動不單強身,還健腦》,《我健身不是為了練出八塊腹肌》,《減肥其實很簡單,只要會這兩招》,《只會2%的人愿意玩真的》。
另外,對于某些大家都關心但又不是很理解的話題,也適用,比如寫過3篇關于區塊鏈基礎知識的文章,《一本四十七萬頁的賬本》,《地址,私鑰,公鑰和地址》,《“挖礦”兩字并不準確》。
這樣寫完,線和線之間就能互相交織,形成一張有形狀的,勾勒出作者的面孔。
這三個層次,可說是層層遞進,也互相包含的,也是我做為業余作者,這一年來的一些經驗總結,寫在這里,幫自己回顧,也希望能給讀者一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