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家李欣頻《創(chuàng)意問答錄》一書中寫到,“寫作非工作,而是一種活下來的狀態(tài),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以觀察、書寫、分享為核心的生命動力。
當你寫著寫著覺得沒什么可寫的時候,一定是生命動力枯竭了。要尋找突破瓶頸的方法,不是求諸外在,而應關注于內(nèi)在。
任何作品重點不在作者的技巧好不好,所有的技巧通過刻意訓練都可以做到,問題在于你能不能看到事物表面背后的意義。
所以,發(fā)現(xiàn)素材的能力比收集素材的能力更重要。前者是心法,后者是技法。
2
發(fā)現(xiàn)素材用心法
參透外在與內(nèi)在的關系
為什么有的人覺得生活中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寫作素材,有時不是因為他比你擁有更優(yōu)厚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而是因為他有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和一顆敏感豐富的心。
外在的素材經(jīng)由他的發(fā)現(xiàn)和加工,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屬于他的內(nèi)心世界。事實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比你擁有更豐富的內(nèi)在世界。同樣的一件事,他能看出你所看不見,看不懂的地方。
如果你的內(nèi)在世界空空如也,平淡無奇,那你的寫作素材自然也就很容易匱乏枯竭。你的內(nèi)在世界才是真正的素材庫。
比如一團亂麻。如果你有洞察力,就能把它理清楚變成一條長長的線。如果你有鑒賞力,從美學的角度,把它織成美麗的圍巾。如果你有想象力,在你的筆下,就可以把它變成一條飛毯。
如果想持久寫作,豐富內(nèi)心是永遠的功課。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是嗜閱讀為命的。閱讀是內(nèi)在世界的儲備庫。
怎樣豐盈你的內(nèi)在世界,從內(nèi)而外更新磨練自己呢?
大量閱讀+大量思考>>>建立自己知識體系。
比如,讀歷史心理學書籍增加你的深度。
比如,讀社會科學類書籍增加你的廣度。
比如,讀哲學國學類書籍增加你的高度。
比如,讀藝術美學類書籍增加你的創(chuàng)意。
這些類別的書籍加起來,才能形成你獨特的角度,從而達到“到處都是素材”的境界。
均衡知識和智慧的比例
為什么有的人讀了很多書還是寫不長久?因為有知識不等于有智慧,智慧才是寫作的真正源泉。
從知識到智慧,我們需要完成一次又一次迭代的蛻變:
知識的消費者——>知識管理者——>知識的生產(chǎn)者——>智慧的分享者。
智慧會帶你去找最適用的知識,如果沒有智慧,所有知識就變成廢料一堆,寫作變成一種搬運工的體力活,對已對人都受益有限。
李欣頻的建議是智慧至少要達到知識量的七成以上,因為知識是船帆,智慧是船底,要維持協(xié)調(diào)穩(wěn)定的比例,否則很容易翻船。
轉換固定的思維角度
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請你看下圖,回答你看到了什么?
同樣一個東西,不同的角度賦予不同的意義,就會讓人對Ta產(chǎn)生不同的感覺。
法國哲學家德瓦在《51種物戀》中將身邊的51種物件從哲學角度思考,并重新定義,每個物件的表達都充滿創(chuàng)意。
比如,“雨傘,一片可以帶著走的天空”。
比如,“鑰匙是擁有誰在門內(nèi)誰在門外的控制權。”
轉換思維的角度,意味著你又多了一個維度來認識世界。
3
收集素材用技法
激活塵封的感官
沒有靈感,沒有素材是因為你所有的感官早就都麻木了,關閉了。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便捷的物流網(wǎng)絡,先進的科技成果,讓我們在享受現(xiàn)代化的同時,降低了或失去了一些本身的功能。尤其是各種感官的敏銳度。
我們沒有上下班,行色匆匆,來不及看一眼路邊從水泥縫里頑強盛開的野菊花;我們手握手機,拼命刷屏,看不到孩子渴望你陪他一起玩托馬斯小火車的眼神;我們打開APP手指一按,就有人把美食送到家里,聞不到自己燒菜做飯的油煙,無法體會“又見炊煙升起”的意境……
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都前所未有的退化,我們內(nèi)在世界和外在的世界隔了一堵透明的墻。
什么時候我們重新開始打開心靈,對生活充滿了好奇,活出自己的時候,才有可能激活那些長期封存的感官。
李欣頻在《十四堂人生創(chuàng)意課》一書中分享了幾種具體激活感官的途徑。
書本。
每天看一本書。如果閱讀速度比較慢,可以一周看一本書,至少保持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選書可以先從自己的興趣入手,理出自己的閱讀脈絡。繪制年度的閱讀樹,自己設計要讀的書單。
電影。
每周看2-3部電影。從電影里可以學到很多人生的功課以及講故事的能力。看一部電影,就好像經(jīng)歷了一次人生,可以彌補生活閱歷不足的困境。
旅行。
美國作家亨利?米勒在《旅行,重新打造自己》一書中說,“我們旅行的目的地,從來不是個地理名詞,而是為了要習得一個看事情的新角度。”旅行讓你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時空里體驗完全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你見的世面廣了,心胸和格局也就會更廣更大。
在旅行的過程中拍的照片,帶回家的特色小物件,都會在某一天變成一個個鮮活的精神出口,寫作的素材。
人際。
文學就是人學。你需要各式各樣各個領域的杰出的朋友定期和他們會面,在交流彼此想法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環(huán)境。
敏感度是從你平常的生活點點滴滴中培養(yǎng)的。你經(jīng)常參加各種具有人文氣息的文化活動;學會聆聽周圍人的聊天,注意各種新聞訊息給你的啟示。
只要你把感官打開,眼前世界每一分每一秒的發(fā)生,就是你可以當下采集的寫作素材。
建立自己的情報系統(tǒng)
制作自己的秘笈,把平時吸引到你的句子、廣告、電影對白、歌詞收集成一本你的私人寶典,然后分類存檔,當你臨時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調(diào)用。
現(xiàn)在有很多APP具有強大的筆記功能,比如印象筆記等。
4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向張三豐學太極劍一段很有意思。張無忌大敵當前,要與劍術高手比劍,卻不會劍術。張三豐于是當場演示了兩套完全不同的劍法,然后叫張無忌忘了剛才看到的全部招式。
在場的人都不理解,張三豐傳給他的乃是“ 劍意”,而非“劍招”,唯有忘掉劍招,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無拘無束,千變?nèi)f化,無窮無盡。
但是為什么張無忌能夠馬上領會劍意?
顯然與他之前已經(jīng)踏踏實實習武多年,修習了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有關。沒有深厚的功底,達不到自成一派的境界。
所以,磨練自己,充盈自己的內(nèi)心,才是打開素材寶藏的真正鑰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練自己。我們可以從身體、精神、心智和社會情感等四個方面增進個人才能,累積自己的本錢。這些事雖然不緊急,但是對于人生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不斷的迭代更新自我,形成良性的個人成長循環(huán)。這就是掌握芝麻開門的口訣。
我們學方法論沒有錯,但成功的根本在于心法。武林高手最高級的境界是心法,而不是招式。學很多招式,或許可以一時稱霸武林,但真正的高手則是無招勝有招。
有慧眼,用慧心,所見皆是寫作素材。
你是不是寫著寫著,就寫不出來了?
作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的我,又從事過近10年的語文教學工作,培養(yǎng)出很多市區(qū)作文競賽獲獎者。愿借助簡書和大家分享我在寫作教學上積累的經(jīng)驗。本文是【語文老師談寫作系列】之六,后續(xù)還會有“如何寫”“寫多久”等系列的文章。歡迎大家關注!
日更第九天,你還可以寫什么?|語文老師談寫作系列(二)【首頁推薦】
聽說你停止日更了……做自己就好|語文老師談寫作系列(三)【首頁推薦】
如果你不知道寫什么……尋找靈感|語文老師談寫作系列(四)【首頁推薦】
持續(xù)日更,你有這些心理素質嗎?|語文老師談寫作系列(五)【首頁推薦】
#無戒日更挑戰(zhàn)營第19天#
~嗨,大家好,我是JK不二子,
和你一樣想通過文字表達自己。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就請順手點一下“?”,或者關注一下再走。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