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來順應 既過不戀》20220714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被稱為"半圣人"。他的16字箴言放在今天,依然可以醍醐灌頂。
蔡鍔記載的《曾胡治兵語錄》里,曾公說到:"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于見客也; 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于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即過不戀。"
其中最后16個字,可謂至理名言,讀懂它,人生方可輕裝上陣,終得遠方。
對于"當時不雜",即活在當下,專注當下,之前有多篇文章提及和論述。對于"未來不迎",之前寫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以及"讓發生發生吧"。今天談談"物來順應,即過不戀"。
漫漫人生路,何曾有坦途。人的一生經歷波折坎坷,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是人生的常態,也是上蒼給我們的功課。對于物來,當我們無法改變時,順應是最好的態度; 對于物去,釋懷是最好的選擇。
物來順應,我們常說要與時俱進,要順勢而為,正是如此。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無力改變的事情,學著接受它并且順應它,事情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很可能比我們預測的要好。
2020年初開始,疫情大爆發,很多行業不景氣,很多人無法出去工作。這是大環境影響,我們無力改變,我們不妨試著順應并著手整理思緒,做著準備,隨時待發。另一方面,收入受到影響,那暫時就節儉度日,克服困難,體驗一下簡單純粹的生活。
蘇東坡大才子,我們都很喜歡他,為什么?他一生屢屢遭到貶謫,卻矢志不渝,以苦為樂。他被貶到黃州時,無意間發明了東坡肉; 貶謫到惠州時,那首膾炙人口的《惠州一絕》中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讓我們看到東坡先生隨意而安,隨遇而喜的精神面貌。到了海南,當時的蠻荒之地儋州,蘇軾在儋州三年多的時間里,向當地的黎族百姓傳播中原文明,可謂不遺余力。不僅寫下《和陶勸農六首》,還留下“東坡井”等諸多中原文明。
困境中如何度過,才是最考驗人心的。能坦然接受,并能在接納中積極尋找出路,方為上策。
即過不戀,這個戀字,可謂意義深遠,它是迷戀,它是執著,它是糾結,它是執迷不悟。曾公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已經過去,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人生智慧。
很多人走不出自己的過去,要么沉浸于以往的輝煌,要么耿耿于懷于往日的過錯,要么念念不忘曾經的感情,要么深陷過往的傷痛。可是,生活總要向前,不管是高光時刻,還是遺憾過往; 不管是甜蜜時刻,還是傷痕累累,此刻、當下,才能讓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專注與手頭的事情,遇見未知的自己。
泰戈爾說過,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過往,是我們的經歷,藏著我們的痛苦,也有我們的歡樂。不管痛苦或是歡樂,都是一次體驗,都是一次很深刻的感受。它讓我們警醒,它讓我們感嘆,它讓我們明白了事情,它讓我們擴大了心量。
對于過往的痛苦和怨恨,唯有留在身后,隨風而逝,我們才能讓陽光走進內心。
當我們清心看待這個世界,當我們溫柔對待這個世界,當我們歡心過好自己,當我們尊重自己的內心,人間的愛才能因為你的美好回歸到你,滋養到你,你與外界的情感管道才會暢通,你與外界,與大自然終于融為了一體。
物來順應,即過不戀,我們理解了它的意思,體會了它的內涵,我們的心不再負荷,不再糾纏,不再彷徨。我們向陽而生,腳步堅定,目光神往。我們不忘少年樣,也無懼白發蒼蒼。我們一身雨雪風霜,依然會迎風歌唱,因為我們此生的追求就是心安與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