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溯溪概論
溯溪,就是由溪流下游向上游的攀登。參加者必須全副裝備,克服一切巖壁峽嶂,穿越無數急流深潭,并且不時地泅渡深潭和攀爬瀑布,最終進入山脊登頂,再沿山路下山。這是一項可以說結合了登山、攀巖、游泳、露營、繩索操作、野外求生等綜合性技術的戶外活動。
初級溪谷:
海拔上升不足1000米,1天可以往返,流程起伏不大。
中級溪谷:
海拔上升1000至2000米,2天至3天行程,具有相當數量的瀑布、深潭、峽谷地形,頗具難度而且需要露營。
高級溪谷:
海拔上升2000米以上,需要4天至5天以上行程,有大量的瀑布、深潭、峽谷地形,具有難度而且需要露營,技術熟練和體能良好者方可嘗試。
第二章 溪谷地形
左支和右支
主流和同水量支流的交匯處,從下游向上游方向看,右邊溪稱為右支(溪),左邊溪稱為左支(溪)。若從左右支再分出等量的岔流溪,則稱之為中支(溪)。
左岸和右岸
以溪流流水向來定岸。從上游往下游看,在流水方向的右邊稱右岸、左邊稱左岸。
分水線和合水線
分水線即山脊線,合水線即山谷線。在地形圖上,通常是等高線的凸部朝向山麓的是分水線,而等高線的凹部朝向山麓的是合水線。
集水面積
集水面積是指流域分水線所包圍的面積。集水面積大都先從地形圖上定出分水線,用求積儀或其它方法量算求得,計算單位為平方公里。
比降
亦稱坡降、坡度,指水面水平距離內垂直尺度的變化。河段水面沿河流方向的高程差與相應的河流長度相比,稱之為水面的縱比降。由于地球自轉和河道彎曲處離心力的作用,河道橫斷面的水面也不平,左右岸水面的高程差與之相應斷面的河寬之比,稱之水面的橫比降。
峽谷和溪廊
“峽谷”指溪谷兩岸狹窄、巖壁陡峭的地形,“溪廊”則較峽谷更廣、更長。一般而言,峽谷發生在較上游段,而溪廊由于河床浸蝕較深廣,大多發生在中游段。
巨石
在溪床上常可見堆聚著大塊巖石堆,稱為“巨石堆”,通過巨石堆需要攀爬跳躍。
巖壁
因地形陡峭、植被不生,導致巖石禿出形成“巖壁”。若溪谷兩側均為巖壁地形,則構成峽谷。
巖洞
溪床巖壁在轉彎處因浸蝕作用常形成“巖洞”,或人工特意開鑿的洞穴。
崩壁
溪谷兩側山脊或巖棱常因采礦、土石松軟、或暴雨而造成崩塌形成“崩壁”和“崩壞地”。
深潭
溪床低洼處也會使溪水停滯聚集謂之“潭”,水深超過一米則稱為深潭。溪流流經峽谷或溪廊也常常會造成瀑布與深潭地形。
瀑布
溪床坡度驟然變陡時,水流呈近垂直或垂直下落稱為“瀑布”。瀑布是溪谷常見的地形景觀,也是溯行者較難克服的地段,如果攻頂所費時間數倍于高繞時,通常采取高繞居多。
滑瀑
當溪水快速流經溪床上的大巖石,會產生類似瀑布的景象。此巖石并非垂直而是傾斜時,則此巖石稱為“滑石”。若傾斜達45度以內稱為“滑石瀑布”或“滑瀑”;若傾斜緩和至30度以內,則稱為“滑”或“滑石”;如果再傾斜至10度內或幾乎無傾斜者,則稱為“滑床”。一般來說,滑瀑在流水之處有良好的踏足點利于溯登;而滑石雖較平緩,溪流浸蝕作用較弱,但因整個巖面滑溜而極易出狀況。
伏流
溪流到了某個地段后會潛入地底下成為“伏流”,以砂土地帶伏流較多。有的溪流上游因兩岸的巖壁崩塌或采礦影響,常被土石覆蓋成為伏流。另外枯水期內一些溪床較高的地段,因流水被阻隔后潛入地下至較低溪床處流出也會形成伏流。
第三章 溯溪裝備
溯溪運動不同于一般登山活動,因此多采用專業性裝備,并涉及部分技術裝備。溯溪裝備因溪谷級別、攀登方式或不同線路難度而不同。在進入高級別溪谷時,務必確保裝備符合線路要求。
頭盔:最好為攀巖頭盔,保護頭部,避免落石或因攀登滑倒時受硬物直接撞擊產生的傷害。
溯溪鞋:溯行必要的裝備,毛氈底溯溪鞋可有效地防滑。
護腿:潛水布料制成,保護小腿免於碰傷、割傷,長筒者尚可保護膝蓋。
快干衣褲:排汗快干的長袖長褲衣物。
雙肩背包:背包大小視溯行天數而定。當日來回以三十升左右為宜,兩日行程以上則需五十升以上,但不宜過大以利于保持重心和高繞鉆行。
防水袋:防止背包下水時,睡袋、衣物、相機等浸濕,在背包內加裝防水袋是必須的。
其他裝備:頭燈、地圖、指北針、高度計、對講機、雨衣、保暖衣物、手套、登山鞋、救生衣、泳鏡、刀、個人藥品等。
露營裝備:2日活動還應帶上帳篷或露宿袋、睡袋、睡墊、炊具。
攀登確保裝備:安全帶、主鎖、八字環、扁帶套等。
團體裝備
GPS、大比例等高線地形圖、急救藥包、救生毯、主繩、輔繩、巖釘、巖塞、快掛等。
第四章 行前準備
1、加強身體素質訓練和溯溪技術鍛煉。
2、準備合適的溯溪裝備,并且熟練地使用它們。
3、選擇適合的活動季節和日期,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收集氣象資料,包括溫度、 濕度、風力、降水、臺風預報、雷雨預報等。
4、研讀地形圖、搜集并仔細閱讀線路資料和攻略,以及前人的活動計劃和總結。
5、選擇目標溪流和行進線路,制定緊急下撤線路和應急預案,擬訂備份計劃。
6、領隊應制定完善的活動方案,包括線路計劃、活動強度和難度、行走距離和海拔升降、行程計劃和時間卡點、應急預案等。隊員應仔細閱讀活動方案。
7、組建精干的隊伍并合理分工,隊伍規模和構成尤為關鍵。
8、按照活動時間長短制定食品計劃并一一落實。
9、應急物資準備和落實,包括但不限于藥包、急救包、緊急備用糧和飲水等。
10、確定后方留守人員,告知活動計劃、應急預案和隊伍聯絡方式等詳細資料。
11、確定交通工具、行車線路和接駁方式,盡量避免自駕以節省體力
第五章 行進技巧
行走
峽谷溪流中多滾石巖塊,且濕滑難行,行走時應看準、踏穩,避免因踩上松動巖塊摔倒或被急流沖倒。
攀爬
攀登技術的基本要領為三點式攀登,即在攀登時四肢中的三點固定,使身體保持平衡,另一點向上移動。
高繞
當遇到瀑布絕壁無法直接攀登時,多采取高繞的方式前進,即從側面較緩的山坡繞過去。高繞時應小心在叢林中迷路,同時避免偏離原路線過遠而偏離溪流。
涉水和泅渡
涉水或泅渡時,必須清楚地判斷水流的緩急、深淺,有無暗流,必要時借助于繩索保護技術。在溯溪過程中經常使用繩索橫渡過河,涉及一系列的繩網、繩橋技術。
安全保護
做安全保護措施時,確保者務必先確保個人安全后才能對其他人施以援手或保護措施。
拉拽
在攀爬時,往往由上方的隊友以拉拽的方式協助隊友通過難點。拉手時應互相握住對方手腕,等下方隊員準備完畢之后再由上方隊員施以適當的拉力,下方隊員則借勢向上攀登。
抱石保護
在攀爬超過2米以上的石頭時,攀爬者后方的隊員宜采用抱石保護的姿勢對攀爬者施以安全確保。萬一攀爬者失足落下,確保者可以適當地支撐攀爬者以緩沖下墜力,使其安全著地。
六,團隊建設
隊伍組成
溯溪活動一定要組隊結伴,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單獨進入溪谷。
為利于協作及應急,隊伍規模不應少于4人。
小隊伍有利于隊伍控制和行進速度,故我們建議隊伍人數在10人以內為宜。
隊員新老比例應該小于1/3,對于探路級或難度較大的溯溪線路,建議熟悉的團隊前往。
隊伍的綜合能力是以隊伍中能力最弱者為標準,而不是最強者。
隊伍規模、人員構成直接影響著溯溪活動計劃的執行,作為領隊應當謹慎決策。
團隊分工
一個緊密團結、分工合理的團隊,有助于溯溪計劃的順利完成。
隊伍中應該包括先鋒隊員、收尾隊員、協作隊員、安全員、隊醫、行程記錄員等職務,各隊員應各司其責。
與登山活動有所不同的是,溯溪時先鋒和收隊都應當指派2名隊員共同協作。
先鋒隊員:由隊伍中能力、經驗較強者擔任,具備相當的山野經驗和分析判斷能力。先鋒隊員必須選擇最安全的行進線路,應以團隊綜合能力為標準而非個人能力。先鋒隊員應合理控制行走節奏,顧及隊伍首尾呼應。
收隊隊員:由隊伍中體力最強且耐心細致者擔任。確保活動過程中不遺漏任何隊員,注意觀察判斷行進方向,提示后隊隊員行走在安全、正確的線路上,同時注意觀察隊員狀態,有異常情況時應及時與領隊溝通。
協作隊員:由隊伍中經驗豐富、協作意識強者擔任。協助先鋒隊員判斷方向、選擇線路,指導隊員通過危險路段,承擔安全提示、關鍵點留守、分攤背負公用裝備和物資等工作。
安全員:由隊伍中經驗最豐富者擔任。在活動過程中及時、恰當地向團隊提示、規避風險,進行技術操作時檢查系統安全性,活動后提交安全報告,對活動中的安全隱患或事故進行披露和總結。
領隊統御
領隊不親為原則:領隊應保持充沛的體力和清晰的頭腦以統觀全局,盡量避免具體事務的操作,如探路、收隊、安全確保等。
領隊需要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以保證溯溪活動計劃的順利實施。否則,請多加磨礪而不是急于帶隊出行。
領隊有責任和義務在安全、可控的情況下進行溯溪活動,領隊有責任和義務幫助所有隊員完成一次安全、愉快的溯溪活動。
領隊要為隊伍及其福祉著想,團隊利益高于一切。任何時候都應為整個隊伍著想,而不是自己或某一名隊員。
有效的溝通、關懷,可進一步加強團隊的凝聚力。一個團結的團隊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領隊應坦誠面對自己知識或能力上的不足,發動團隊的力量有助于解決困難。
當危機發生時,需要的是迅速而有效的行動,一切都以安全為第一要素。
團隊紀律
對于裝備不合格者應堅決勸退,不應妥協并心存僥幸。
公用裝備必須落實到人,行前應進行仔細檢查。
任何情況下的行動,都應該遵循“兩人同行”制度,不應擅自脫離團隊。
行進過程中保持隊伍緊湊,首尾呼應。非特殊情況下,不應分組行進。
隊員在活動的過程中,不應超過先鋒隊員,也不應落后于收隊隊員。
隊員因故需要暫時脫離團隊時,應及時向領隊報告,由領隊進行安排。
保持隊伍間通訊暢通,當通訊意外中斷時,領隊應重新集結隊伍。
合理控制行走節奏,不疾不徐,避免過長時間的休息。
嚴禁無保護攀爬,在危險路段應正確、合理地架設保護裝置。
避免長時間在深潭中泡水而導致體溫、體能下降。
根據線路設置恰當的“關門時間”,到達時間卡點應及時向山脊上轉移或原路下撤。
因天氣、時間、隊員狀態等原因需要下撤時,應果斷下撤,任何僥幸心理都可能帶來災難。
第七章 應急預案
風險意識
溯溪者應培養良好的風險意識和安全習慣。
對溯溪者而言,最大的風險來自于山洪暴發。
洪水在狹窄的溪谷中顯得更加狂暴,水位可以在幾秒內上漲數米。
溯溪者應了解氣象學基本常識,綜合考慮天氣預報及其他自然或人為因素。
當你因為天氣而猶豫時,請遠離峽谷,而不是貿然前行。
降水是導致山洪的根本原因,即使是溪谷上游的一場小雨,也可能因流域集水面積大而造成山洪。
時刻保持警惕,對潛在的報警信號保持警覺,如水位、水顏色、氣味等等,天氣突變時應果斷下撤。
提前分析并做好應急預案,所有隊員都應該熟悉了解緊急下撤方案,以防意外不期而至導致手足無措。
制定方案
在活動開始之前,領隊必須充分考慮到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并制定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包括但不局限于:風險的應對措施、時間卡點和緊急下撤通道、后方留守和援助等。
領隊在活動前應充分告知同行隊友關于此次活動的風險和應急預案。
活動中應確定副領隊,必要時可擔任領隊之職領導隊伍。
緊急撤離
當遇到預想不到的變故時,如天氣突變、時間不足、隊員受傷、狀態不好等,應當果斷下撤。
領隊在行前應該仔細分析線路,做好應急預案并提前規劃緊急下撤通道,以備不時之需。
合理的下撤通道是溪谷旁的成熟山徑或向山脊靠攏,并避開陡峭危險地形。
當緊急情況發生時,必須以安全為第一要素,有組織、有計劃地啟動應急預案,保障安全。
當遭遇突如其來的暴雨、雷電時,即刻離開溪谷,向高處轉移之后再考慮下一步計劃。
第八章 風險控制
滑墜
原因:平衡能力和個人技術不足,鞋子防滑性不好,危險路段缺乏足夠保護。
防范:加強平衡能力鍛煉、參加活動難度應循序漸進;掌握正確的行進和攀登方式,使用毛氈底溯溪鞋,在危險路段假設保護裝備以策安全。
溺水
原因:墜落深潭,泅渡時因急流、旋渦、回流或卡繩而溺水。
防范:避免滑墜。入水時先觀察水流情況,由水性較強者進行先鋒泅渡;架設繩索保護時應使用正確、合理的技巧。
中暑
原因:高溫天氣,潮濕悶熱天氣,長時間暴曬。
防范:避免高溫天氣下進行高強度活動,進行有效的防曬避暑措施,身體不適時停止活動。
失溫
原因:長時間浸泡溪水,因衣服濕冷和長時間休息而導致體溫喪失,進入山脊后的風寒效應。
防范:避免長時間浸泡,合理控制休息等待時間,攜帶備換和御寒衣服,補充高能食品。
迷路
原因:方向判斷失誤,大霧導致能見度降低。
防范:攜帶地圖、指北針、高度表等定位工具,遇到大霧時應謹慎分析實際情況,選擇熟悉的線路前進或原路撤回。
誤入支流
原因:方向判斷失誤。
防范:攜帶地圖、指北針、高度表等定位工具,遇到支流分岔口時,應仔細觀察并判斷方向。
暴雨
原因:天氣原因,山區小氣候。
防范:天氣預報有雨時不應進行溯溪活動,活動過程中天氣突變時應迅速撤離溪谷。
雷電
原因:天氣原因,山區小氣候。
防范:天氣預報有雷電時不應進行溯溪活動;活動過程中遇到強對流天氣,應選擇適當的庇護場所,避免在溪谷水中或山脊上進行活動。
山洪
原因:降水,上游水庫泄水。
防范:天氣預報有雨時不應進行溯溪活動;活動過程中遇到降雨,應根據雨勢和天氣走勢改變活動計劃;大雨會導致山洪的爆發,應撤離溪谷,向高處轉移;提前了解溪谷上游的水庫并與管理處取得聯系。
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原因:地質結構不穩定,因暴雨導致山體滑坡或泥石流。
防范:避免在地質災害多發區或危險區進行活動;活動中迅速通過潛在危險地段;當危險發生前兆出現時,注意觀察并遠離危險區域;滑坡、泥石流都由高處向低處運動,應選擇左右兩個方向逃離,不要順著或逆著向滑坡、泥石流的方向行進。
落石
原因:自然原因造成土石松動,攀爬、高繞時不慎踩落石頭。
防范:佩帶符合標準的頭盔;通過落石地帶應注意觀察;通過落石多發區時應保持安全距離和高度警惕,避免踩落石頭或上方掉落石頭造成傷害。
動物傷害
原因:受有毒動物攻擊造成傷害,如毒蛇、馬蜂、毒蟲等。
防范:活動過程中保持高度警惕,遇到蛇、蜂群、蜂巢時應躲避;身著長袖長褲衣服可有效降低傷害;避免使用香味濃郁的防曬或護膚品;隨身攜帶蛇藥等應急藥品。
植物傷害
原因:因有毒植物造成傷害。
防范:認識和了解本地區有毒植物,身著長袖長褲衣服可有效降低傷害。
運動傷害
原因:關節扭傷,肌肉損傷,骨折。
防范:活動開始時進行熱身運動,適度地拉伸肌肉群和活動關節部位;活動中避免大跨度的跳躍和用力過猛的動作;防止滑墜、跌落造成身體損傷;避免過于疲勞,以防注意力不集中發生危險或突發疲勞性骨折
第九章 溯溪環保守則
溪谷中的環境尤其脆弱,任何對環境造成破壞的行為都可能因為溪谷生態環境和流水流域的影響,造成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所以,溯溪時必須苛守環保原則,避免對溪谷的環境造成沖擊。
不丟棄任何垃圾,即使是可降解的果皮。
嚴禁往溪谷中傾倒食物殘渣和油污。
嚴禁在溪谷中使用化學洗滌用品。
切忌在溪谷中丟棄電池或其他有毒有害化學物品。
不破壞植被、不采摘花卉果實。
排泄應離開水源60米,同時挖貓洞加以掩埋。
不捕撈溪谷中的生物,同樣也不對它們進行喂食。
避免任何可能對水源造成污染的事情。
第十章 溯溪安全守則
溯溪不可盲從,一定要參加各種訓練研習,多閱讀溯溪書籍及資訊。
溯溪不可單獨進行,一定要組隊結伴成行,方可彼此照應。
溯溪最好在資深經驗者的指導下進行,裝備一定要符合規定,并且攜帶必要的器材,以利活動順利進行。
溯溪三要具:地形圖、指北針及高度計一定要帶齊,缺一不可。行前先策劃好溯行、下山及下撤線路。
選擇好天氣出行。對于溯行地的氣候一定要提前了解,避免暴雨期、梅雨期及臺風期的溯溪活動。
溯溪前先做暖身操,活動各個關節部位,盡量避免造成運動傷害。
遵循溯溪三不原則:不貪快、不摸黑、不做超過自身技術能力的動作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