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邊城》,兩代人的悲劇留下無數唏噓。世上最難的莫過于“一生一世一雙人”。
為什么直到寒冬還不見回鄉?儺送究竟回不回來?儺送還活著嗎?
解剖文本
回來是性格注定的。
首先,沈從文先生在《邊城》第二章對儺送的直接描寫即“年幼的則氣質近于那個白臉黑發的母親,不愛說話,眼眉卻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富于感情。”
其次,文中間接的描寫也可以充分反映。“二老出白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尋找那個可憐哥哥的尸骸,毫無結果,在各處稅關上貼下招字,返回茶峒來了。”大哥的死訊傳來后,“結實如老虎”的二老可以說是形銷骨立,跋山涉水苦苦尋覓大哥尸首。
“預備同中寨團總打親家”的順順問二老意見時,二老答道“爸爸,你以為這事為我,家中多座碾坊多個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應了。若果是為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因為我命里或只許我撐個渡船!”這句話拋去可能存在的賭氣成分,實際上展現了二老復雜心理,他好好考慮自然不是因為貧富之間難以抉擇,而是他不確定翠翠是否歡喜他。但即便在此種情形中,他也愿意承繼老船夫渡艘破船的活兒,可見他對于翠翠長達二三年的喜歡是極其認真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二老儺送是重情重義之人,他是不會將年高的雙親和鐘愛的女子棄之不顧的。
另外,自由戀愛與包辦婚姻的抉擇面前,他還是將決定權交給了父母,并且補充及強調了他對于渡船的執念,試圖以此拖延訂婚甚至說服順順。這也間接反映了儺送對于順順的孝順和尊重以及對于愛情的忠誠。
最后,文中提到儺送是賭氣才下到桃源的。青年小伙脾氣倔、自尊心強,且在之前順順“輪流派遣兩個小孩子各處旅行”的培養下,半年不回來很合理。但時間有魔力,不僅可以磨平過往的摩擦使人們漸漸平和、消氣,而且可以讓過去在乎的人、事、物在回憶中加上濾鏡得以美化。
從以上分析來看,重情重義的性格和時間的魔力雙管齊下后,試問一個不惜遠行數百里尋找兄長尸首、考慮父母感受在婚姻作出適量讓步、深愛翠翠多年而不渝的人,怎會不回?
但是,如果他已身遇不測,被剝奪選擇權了呢?
沈從文先生在《邊城》的寫作中,是很喜歡埋伏筆的。
比如:
“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會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其實他有點憂愁,因為他突然覺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覺到這母女二人共通的命運。
而文中也的確有關于儺送的死的伏筆。
祖父死后,“翠翠開了大門,到外面去站了一會”,還記得作者是怎么描寫當時的流星雨的嗎?
“呀...”一顆大流星使翠翠輕輕的喊了一聲。
接著南方又是一顆流星劃空而下。對溪有貓頭鷹叫。
這里有三個切入點。
1.邊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縣茶峒鎮,位于川貴湘交界處。而儺送所下的桃源位于湖南常德,恰好在邊城的南面。爺爺死后,翠翠在當晚即看到了一顆大流星。而南方又是一顆,有所暗示。
2.在《邊城》原文中,大老提到“樹林子里的貓頭鷹,聲音不動聽,要老婆時,也仍然是自己叫下去,不請人幫忙的。”有貓頭鷹叫很有可能就是暗示想娶翠翠為妻的儺送。
3.此外,不妨聯想一下六月份翠翠和老船夫夜晚坐在屋外時聽到的聲音,其中有草蟲、草鶯聲。當時翠翠出去的時候并未下雨,天氣尚可,外加對溪是山、兩面竹篁,蟲叫聲自然翠翠也聽得到,那為什么單單只說一向鮮少提及的貓頭鷹叫呢?很有可能是讓讀者將流星與貓頭鷹二者的象征意義聯系起來。
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儺送急流遇險的條件也是具備的。
邊城第二十章提到的“夜間果然落了”“挾以嚇人的雷聲”且致使“溪中也漲了大水,已漫過了碼頭,水腳快到茶缸邊了”的雨水。此即為季風雨,對于長江中下游區域,其一般發生在6月中下旬(根據夏季風的強弱,時間會有所推移),是一種冷暖氣流相遇形成的鋒面雨,通常來講為梅雨。梅雨是區域性的雨,很少存在“東邊下雨西邊晴”的情況。湖南大部分區域包括桃源一般都降了大暴雨。
此外,流經邊城的河“酉水”為長江支流沅江的最大支流,沅江恰連接邊城和桃源,不難推斷,儺送是順此河駕船而下的。上游漲水,且湘西多山地,下流水量定會猛增,加之高落差,結果為沿河水流湍急、水勢迅猛,虎口逃生的機率小之又小。
知人論文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寫于北京,人們因此注意到其內在的都市體驗。沈從文在北京目睹了讓他醉心的博大而精致的美,正在歷史的變遷中逐漸消失,他也不能不聯想到,他的湘西,同樣讓他醉心的淳樸而自然的美也無可避免地處在消失的過程中。這樣的生命體認,就使得他的鄉土牧歌滲入了哀歌的調子。
沈從文先生雖然仍保持著對于人性和生命存在的信心,但他內心深處隱隱的哀傷無可避免地鐫刻在了《邊城》上。《邊城》的純粹、空靈、遺憾糅和著構成了深深的悲劇美。
如果這種哀歌的黑白濾鏡籠罩在了儺送命運上呢?
按照這樣的邏輯走,既儺送遇難,那作者為什么在最后只以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收尾?
沈從文先生晚年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只要腦子充滿幻想,哪怕到了八十歲,也要像嬰兒一樣,對一切事情都不會太悲觀的。”而這種希望論其實在許多名家筆下都有體現,比如《亂世佳人》的結尾“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與其說是一種欺騙,不如說是幾分人性的溫暖和善意。畢竟希望再虛假,也會給予活著的人一些光熱、一些動力,讓攀爬在生命荒原中的人,不至于失去前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