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第一講
這是一本能夠幫你找到實現自我能力提升的經典著作。
這本書有兩個特色,一個是能喚醒自我提升的需求,另一個是不講雞湯,而是純干貨。作者融合了自己的經歷跟思考,從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獨特性7大方面入手,總結了7條精進成長路徑,有思考有方法,可以迅速幫助普通人實現質的變化。如果你是那種不甘于現狀,愿意折騰的人,跟我一起來讀讀這本書就對了,作者既有思想又有方法,他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手把手教我們通過學習精進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
第一部分:建立平衡的時間觀和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二部分:即刻行動和高效率行動的秘密。
第三部分:如何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
第四部分:如何培養你的才能,成為獨特的自己。
如何建立平衡的時間觀和做出和正確的選擇標準,這部分是對如何對待時間和如何做出選擇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方面:時間究竟應該怎么管理;
第二個方面:在糾結時,你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
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時間管理的正確方法姿勢。時間管理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概念了,很多同學可是許多人雖然聽過一些許多時間管理的大道理,卻依然管理不好自己的時間。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本書解釋說,“我們原本就是因為快而痛苦,可時間管理卻教我們如何更快。”
作者采銅開篇就提到一個重要觀點就說:“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提升自己,就要得把利用好時間放在首位,你得從當下出發,并且聯結過去與未來,系統地去把握你的時間。
你覺得時間不夠用,事情永遠做不完,甚至為此心力交瘁,其實是有科學道理的。著名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就說:“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最怕你被欲望擺布,反反復復折騰,過了很久回去一看,人生就這么過去了。所以,作者一再提醒一定要建立“平衡時間觀”,過有質量的人生,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作者采銅提出了四條時間管理的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保持鄭重的態度。
什么叫鄭重呢?可以解釋為鄭重是這樣一種態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自覺、專注地投入一件事。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被手機等各種電子設備綁架無暇照看孩子了脫不開身,但孩子一個人照樣玩得很認真,父母如果突然插手,孩子反而插手游戲的話他們還會嚴肅地告訴你:“你不該這樣”“積木應該這么拼”“小汽車得排隊過馬路”等等。孩子對待自己的時間毫不馬虎,而總是許多消磨時間的大人反倒不如孩子看得明白。
第二條原則是一,靈活地看待時間。
斯坦福大學的一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應該如何正確看待時間上,劃分了五種時間視角,分別是積極過去視角、消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宿命論視角和未來視角。如果你采取積極過去視角看待時間,那么你會經常懷念過去美好的事情,珍視親情和友情,懷抱感恩之心,但很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如果你看待時間采取享樂主義視角呢,你能滿足自己的欲望,幸福感比較高,但容易上癮和頹廢;未來視角下的你會習慣向前看,為未來謀劃,很有事業心,但幸福感難免會打折扣。但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會讓你覺得像黛玉葬花般缺乏正能量,因此不建議你采用。
沒有一種時間是完美的,所以作者建議采用混合折中的辦法,,也可以看做是對待時間的五種態度,而你應該根據你的需要,在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之間靈活切換,并且少采用消極過去視角和宿命論視角。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要這樣換來換去呢?因為沒有一種時間視角是完美的。積極過去視角下,你會經常懷念過去美好的事情,珍視親情和友情,懷抱感恩之心,但會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享樂主義視角下你能滿足自己的欲望,幸福感比較高,但容易上癮和頹廢;未來視角下的你會習慣向前看,為未來謀劃,很有事業心,但幸福感難免會打折扣。所以采銅的建議是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法,比如工作時采用未來視角,你的工作就會有條不紊、效率更高;累了一天回到家,改用享樂主義視角,能專心享受閑暇,讓身心得到放松時光;在你和家人朋友團聚時,采用積極過去視角,能讓你們感情更融洽,溝通更愉快。
第三條原則是二,平衡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
假設你的夢想目標是“年薪百萬”,但你因為當下工作遇到瓶頸,每個月的工作成績馬馬虎虎,你可能就會放棄“年薪百萬”的目標,覺得不現實,很容易就放棄了。這里面,“年薪百萬”的目標就是“遠期未來”,每個月的工作業績就是“近期未來”,你之所以難受,就是因為“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起沖突。它倆為何會起沖突呢?因為當你談論遠期未來“年薪百萬”目標時,總是用概括抽象的方式,而沒有想過多的可執行性。但現實總是打臉的,“近期未來”讓你想的更多的是不是“要不要實現年薪百萬”,而是“怎么去實現”。如果平衡不好這二者的關系,不是有遠慮就是有近憂。你生活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因為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的不一致和沖突導致的。遠近未來是按時間長度劃分的,討論遠期未來時,人們喜歡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舉個例子:老師讓小學生們寫下二十年后想成為的人,多數人寫的都是科學家、文學家、宇航員這些職業,理由是聽起來高大上,能實現人生價值,但要問孩子們這些職業具體都做些啥,他們卻回答得含糊不清。遠期未來只描繪了宏偉的藍圖,卻缺乏細節,只考慮了目標對自己的好處。
第三,如果說遠期未來想的是滿漢全席,近期未來就是柴米油鹽這些日常了。近期未來視角下你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遠期未來看起來很美,卻往往缺乏可行性,而近期未來又太過現實,導致你更樂意去做可行性高、更容易實現的事,而不是接受挑戰,當它們相互沖突時,就會產生痛苦的心理落差,拖延癥就是這樣產生的。假設你遠期未來的目標是“年薪百萬”或者“找個好老公”,而近期未來中你遇到了阻礙,每個月的業績只是馬馬虎虎過得去,別說結婚了連男朋友的影子都沒找著,你可能就會仰天長嘆:“啊,算了,隨它吧”,然后黯然選擇拖延。
那么,怎樣平衡好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呢?作者說你可以采用下面兩個策略:
策略一,讓使遠期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情境化和可行,不把價值和意義時刻掛嘴邊,也不要一個勁地擔憂目標沒有完成怎么辦,而是多思考具體的實現目標的途徑;
策略二,提高逃避的成本,逼迫自己去做有挑戰有難度的事情,你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極端”措施,比如刪除電腦手機里所有電視劇和游戲,打手機開飛行模式模擬斷網等。
第四條時間管理的原則是,把時間花在做值得做的事情上。
作者一針見血的指出,時間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而真正的提高效率,不是在最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而是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怎么評判一件事值不值得你花時間去做呢?
書里告訴我們要從兩個角度來評估,一是“收益值”,二是“收益半衰期”。
什么是“收益值”呢?說白了就是這件事能給我帶來收益的大小,可以是物質層面,也可以是精神層面。“收益半衰期”是指做這件事的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半衰期越短,衰變得越快;半衰期越長,衰變得越慢。
聰明人做事有個原則,總是少做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多做高收益值、長半衰期的事情。
比如最近很火的手機游戲,“王者榮耀”,如果游戲贏了,你就會覺得很爽很開心,一旦不玩了,這種開心就會迅速消失,為了再次這種開心,就會不斷玩下去。玩游戲對很多人來說,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這樣的事情,少做。
再比如跟牛人進行一場高質量的對話,和老師學習一個技能,這樣就是高收益值、長半衰期的事件。這樣的事情,多做。
上面你知道了時間管理的四條有效原則,包括保持鄭重的態度、靈活地看待時間、平衡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以及做值得做的事情,這四條原則都是為了幫你樹立平衡的時間觀。平衡的時間觀強調要過有質量的人生,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你要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庸庸碌碌混完這一生。接下來我們來看今天的第二個方面:糾結時,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采銅說:“非凡的人生來自內心深處的渴望”,內心深處的真我是你做選擇時最需要考慮的,因為它不會背叛你。平日里,我們特別容易陷入兩難困境,如何做出最佳選擇,成為撓頭的事,其實是承擔不了選擇錯誤的風險。在“如何做出選擇”這一章里,作者就提出了選擇的根本出發點:就是你要知道“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書里舉了一個例子幫你理解什么是內心真正的渴望。
有個美國人從哈佛大學畢業后在一家公司當高級分析師,這是一份讓很多年輕人羨慕的工作。但一個次偶然機會讓他發現自己更擅長做老師,因為他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給孩子們上課,讓他們很容易聽懂。于是,他利用業余時間在網絡上免費發布這些課程,結果非常受歡迎,隨著錄制的課程越來越多,占用了大量業余時間,他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一邊是令人艷羨的高薪工作,另一邊是沒有收入、前途未卜的公益教育項目。換做你,你會怎么選呢?
這個美國人選擇當老師,選擇了自己內心真正渴望做的事。辭職后,他只能靠自己的積蓄來維持項目運轉。幸運的是他的努力得到了社會的支持,一筆筆捐贈打到他的賬上。至今觀看他的課程視頻的次數已經達到數億,他的教育模式正在引發全球教育界的反思和變革,是他內心真正渴望的選擇為他帶來了改變。
選擇反映出一個人的格局,我們無須期望一步登天,但要有勇氣設定更高的目標,并且靈活地調整它。作者采銅指出:選擇的思路應該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他總結了下面四種靈活的思維框架來幫助你尋找新方向,它們分別是“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和“重新選擇”。下面我分別給你講講。:
第一種選擇思維是,目標懸置。
很多人的煩惱是,來自同時有多個不同的人生目標想實現,但又不知道怎么處理多個目標之間的關系,因此感到無所適從。“目標懸置”的意思是停一停放一放,這個放不等于放棄,而是暫時擱置,你可以歇息先放松或者做做別的事情,等你覺得時機成熟以后再開始。比如你既想工作賺錢又想帶好孩子,怎么辦呢?你應該和家里人商量,暫時放下其中一件,而不是自己一肩挑導致所有事情都做不好;
第二種選擇思維是,能力嫁接。
有人認為工作和愛好的矛盾不可調和,
所以把工作和愛好割裂開,把工作當成是苦差事,而愛好則是純粹的享受。其實啊,工作也可以變得快樂和享受,愛好也不見得就要不務正業。現在的斜杠青年,就是那些同時具備多項專業能力的青年人大批出現,就是因為他們重視了,能力嫁接的作用,正是為你發現了工作和愛好的關聯,把它們結合起來。
,
如果能把愛好加入你的工作中,或者轉變為你的事業,可以讓你的熱愛更加可持續知名導演姜文,。年輕時就是這樣做的,他演戲就經常考慮如果自己來拍這段劇情該怎么拍,有時間就琢磨劇本,并且經常跑到臺前幕后去學習,向其他導演提意見和建議,最后導演也對較真和機靈的他佩服不已,愿意按他說的辦。姜文讓導演的愛好為他的演員職業增添光彩,而不是相互阻礙,這就是能力嫁接的好處,最終自己也成了優秀的導演。;
第三種選擇思維是,特性改造。
當你認為你的工作枯燥無味時,你不妨考慮一下如何去改造你的工作,試試改變你的時間分配,優化你的工具,改善你和同事間的關系,或者影響上級的想法和思路。舉個例子:假設你在一家公司是做一名普通職員,而你的個人愛好是畫畫,那么你可以考慮在平時的工作中用畫畫來表達你的想法,不論是工作匯報PPT演示還是會議時,你都可以展示展露自己你繪畫的水平,引起同事和領導對你的重視和欣賞。
第四種選擇思維是,重新選擇。
你可能擔心,萬一選錯了呢?后果還很嚴重,但是沒關系,只要有機會仍然可以重新做出選擇,這才是人生的常態。
舉個而你的選擇可以做出建設性的改變,那就推翻現在、賭賭未來吧,我朋友的例子我身邊有一個這樣的朋友。他就是這樣,工作幾年以后毅然選擇辭職考研,花了兩年時間終于邁進了向往的學府,令人佩服。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再選擇的過程,不要因為身份和規則的限制而放棄追求,也不要認為重新選擇就是拋棄一切,要知道過去和現在之間總有關聯,書里有句話說的特別好,“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采銅說:“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從上面四種選擇的思維框架,包括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和重新選擇中,你會發現:在讓你困擾的兩難困境中,其實還有很多中間選擇,你可以用目標懸置來兼顧理想與現實,也可以尋找工作和愛好之間的連接點,把能力嫁接過去,你還可以對它們做出特性創造性的改造,使你的工作和愛好可以成為你的更像你的愛好,你的愛好更像你的事業。如果你決定重新選擇,你過去的生活經驗和經歷并不會因此磨滅,你依然是你,一直都是。
以上就是《精進》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內容——建立平衡的時間觀和做出正確的選擇。我來為你總結一下:
首先,關于時間管理,作者采銅認為你要建立得平衡時間觀系統地把握你的時間,他提出了四條原則,分別是保持鄭重的態度、靈活地看待時間、平衡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以及做值得做的事情。平衡時間觀要求你,工作要快,生活要慢,時間要花得有質量;
其次,糾結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取決于你內心里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做選擇時你應該遵循你內心的渴望,作者采銅總結了四種選擇時候可以使用的四種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包括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和重新選擇。,你可能覺得工作和愛好天生不合,其實只是你的想法走進了死胡同,你可以先暫時放一放其中一項,也可以尋找連接點把它們融合起來,還可以在你可控的范圍內進行改造,讓它們更符合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