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壘磊
一說起年入百萬,有人羨慕不已,有人則表示自己就是年入百萬,但好像也沒什么高人一等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還挺窮。
那么問題來了,這是不是在裝逼?還真不一定。
對于離年入百萬還很遠的人來說,這句話就是裝逼,因為他們會思考自己要是現在就年入百萬,就過得太爽了,所以他們就斷定這幫人在裝逼。但冤枉的是,很多身處其中的人很可能真的沒裝逼,是真的覺得自己窮。
為什么?幾個原因。
一個是年入百萬的人更容易把一些高開銷的東西作為“標配”,而其他人不是。就像好幾個人在我這兒留過言,說買上海的學區房是剛需,不然難道讓孩子去讀xx嗎——如果是這樣,中國90%的人豈不是都沒有活著的必要?因為達不到剛需,都得死。但他們就認為那個就得是標配,所以如果你的欲望和消費是無止境的,那你也可以說每天往大街上灑1萬塊錢也是你的剛需,不灑你就難受得活不下去了,那年入百萬當然是窮得叮當響。
第二個是年入百萬能不能過上富裕生活,還跟凈資產有關。如果你只是年入百萬,沒有凈資產,那你跟別人在凈資產上的差距,就先得用這個年入百萬去彌補和平衡——比如有個人凈資產1000萬,雖然沒有年入百萬,但你也得10幾20年才能抹平差距。
可他雖然沒你掙得多,但他在這10幾20年里也在掙錢,凈資產也可能在產生收益,所以最終很可能這個鴻溝一輩子都抹不平。除非你去學習投資,但投資一定賺錢嗎?這就是另一個課題了。所以凈資產如果沒有,而你對標的又是凈資產很多的人,那年入百萬也可能就是窮。
第三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很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年入百萬和年入百萬是不一樣的。
相親的時候對方說自己月入10萬,結果就那個月剛好有個項目回款了拿到了10萬,其他時候都是1萬;或者有個人說自己年入百萬,結果第二年就失業了——這些和“穩定年入百萬”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哪怕是“穩定年入百萬”,哪怕“確實看起來都是利潤”,也是差異極大的。
有些人賺百萬,是需要一堆生產資料的配合的,比如在政府官員那里要打點,比如要經常維持高開銷來保持人設,比如需要持續投入到設備和進貨里——他們“過手的錢”看似很多,但有些隱性的“必要投入”沒有算進成本里,這些一旦算進以后就會發現,其實要達到年入百萬,需要很多很多的要素配合,任何要素上只要停止投入,收入立刻就斷了。
而有些人賺百萬,是自己就能生產,對要素的依賴程度極低。那你說這兩種人都是年入百萬,誰更有錢?顯然后者要有錢得多。
有的人想賺百萬,必須在一線城市,要承擔一線的開銷,要承擔人情往來的開銷,甚至還被父母輩,有實力的客戶,或者什么有資源的人拿捏,必須要“孝敬”,那這個年入百萬就很空虛——即自身力量占年入百萬里的比例太低,那“屬于自己的凈回報”就高不了。
很多人不理解,說有些女明星這么漂亮,自己看著也挺有錢,為什么非得嫁某些眼斜嘴歪的富豪?一個是富豪可能真的有你不能理解的人格魅力,另一個是她們維持“一種有錢的樣子”的成本太高,如果不持續投入,不持續公關,不持續買熱搜,不持續花錢出席高級場合以及和各種資源去交易,不持續拜碼頭,立刻就不是明星,成為素人了,那就會斷崖式的降低收入來源,生活品質就會有極大的下滑——這樣就不算真正的有錢。
有人要拼命對家人好,因為沒有家人的反哺,他就不行了,空虛寂寞冷,甚至連自理都搞不定,也買不起服務;有人要拼命對父母孝,因為父母一旦斷了資源,他就不行了,生意也下滑,孩子也養不起;有人要拼命講道德,拼命花錢花時間跟親戚朋友維持體面,因為遇到了問題如果沒有周圍人的幫襯,是真的活不下去。
他們的生存邏輯不能說不對,只是他們口中說的依托在生存邏輯上的理由,是故意說錯了的,因為人會自我洗腦掉功利的一部分,只把高尚的那部分拿出來安在自己頭上。所以并不是這些人的價值觀和另一些人不一樣,是生存能力和賴以生存的資源有差別,導致“明面價值觀”的不同。
什么是窮,什么是富?能隨意支付自己想支付的東西叫富,能持續創造價值,創造的價值里依賴外物配合的比例越少,越不依賴持續投入也能再創富,就越富,反之則越窮——不管你是年入百萬還是千萬,都是窮。
之前我寫過關于中產的錯誤示范,就是總喜歡追求一種所謂的“配得感”。這種“配得感”往往是向上靠的,即不理會“獲得更多財富”的規律,只追求不斷向上的物欲等級,百萬千萬,最終只在過程中換到了一堆不值錢的破爛,美其名曰“留在那個階層的門票”。然后周期回調,在資源維持不住的時候崩塌,一毛錢也沒剩下。
時代的好運不是沒有光顧過他們,是他們自己搞砸了而已。
(完)
..................................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