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立了秋,暑氣并未消散。雖是如此,卻也不減出游的興致。
此次,隨著大舅一家以及多年在南方的長姐一同前往三河古鎮——那個一直存在在媽媽口中的祖籍,她心心念念的故鄉。
三河古鎮,古名鵲渚,江南四大古鎮之一。地處肥西、廬江、舒城三縣交界處。
我們一行人是下午驅車出發,抵達古鎮之時,已是月掛夜空,窸窣蟲鳴。
夜色中的古鎮在紅燈映照下,本是白墻灰瓦的建筑,原本那種徽派典型樸素簡致的風韻中,似是平添了幾分暗影流動中的媚態。
就比如電影《花樣年華》里,嬌媚之態盡顯于旗袍之中的張曼玉那般。
游玩的時候,看著月亮覺得與往日不是很一樣,忽然記起來之前新聞報道過,今天有月全食。
夜游古鎮還是頗有一番景致與收獲,比起白天的游人如織,夜晚的古鎮多的是悠然。偶爾橋上有三兩人走過來走過去,倒也不妨礙這整體平靜的節奏。
第二天一早醒來,洗漱之后便晃悠悠地出門溜達去吃早飯。這里的米餃、蝦糊、三河小炒等都十分可口,尤其是米餃,吃完了又買了20個打算帶回去吃。
吃好早飯,我們慢慢地逛一逛古鎮里的景點。
這兒這里有三條河流——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在此交匯,因而得名三河。據悉,肥西產的大米十分好吃,古代時,就是通過三河水運將肥西大米運輸到各地販賣。曾經的三河古鎮因得利于天然的交通優勢,是當時名噪一時的商賈重地。
水波流轉中,拱橋與塔交輝相印,岸邊的鵲渚長廊在一旁靜默地陪伴著,好像是想讓人們更加身臨其境地回溯到曾經的繁華盛景。
現今,三河早已不再是地理中的黃金運河。可畢竟曾經滄海難為水,古鎮的風貌用一磚一瓦悠悠地講述著自己過往煙云。不急不緩也不吵不嚷地徐徐道來。正好像是當地萬年臺一直流傳下來的廬劇一般,鳴琴撥弦,款款而至。但不似江南的細聲慢語,卻是擲地有聲且音色飽滿。
廬劇分皖西、皖中和皖東三路,各有不同的藝術特色。西路唱腔高亢,假聲較多,稱為“山腔”。東路婉轉抒情,稱為“水腔”。中路明快樸實,介乎兩路之間。
古鎮這兒,便是水腔為主的地方。
古鎮里的老人們都是精瘦的,皮膚是健康的麥色。或許是他們常年習慣于勞作的原因。在這里漫步的時候,哪怕銀發老奶奶們也是不得閑,坐于門前邊聊天邊剝豆子。
邊走邊聊著到了楊振寧故居。關于他的故事太多,也不必太贅述了。
宅子當面躲避日本襲擊的住所,宅子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園內的植物種類不少,芭蕉樹、銀杏還有其他我不太認識的灌木。
在參觀之時,發現灰瓦墻外面的天空挺藍的,于是拍了一張。
根據景點處的介紹,故居內的陳設一如從前,并未改動或挪移。
天花板上的這盞燈還有一點兒特色,拍了照片。
三河戰役,是太平天國后期太平軍在安徽三河鎮殲滅湘軍精銳李續賓部的一次著名戰役,也是太平天國戰爭史上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且以少勝多的著名范例,被載入我國戰爭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