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關于嬰兒的章節。書中用理論解釋了嬰兒動作和知覺的發展進程,仔細琢磨以后,發現很有意思,成長的密碼藏在基因里,在不同的環境刺激中被激發。
大動作發展
之前見到有朋友會焦慮地對照兒童動作技能發展表,比如三抓七爬11個月自己站和走,看看自己孩子是否達到。其實每個技能都是在先前的動作技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否在特定階段發展出現取決于四個因素:
1.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
2.身體運動能力;
3.兒童內心的目標;
4.環境對技能的支持。
有些寶寶稍微慢一些,有遺傳也有外界環境因素,但沒有固定的模式,稍微早一些晚一些都能學會。養育者能做的,就是多激發寶寶的興趣,讓他們的探索欲引發行為。是否一定要找早教機構?完全不用!基礎的能力,所有的孩子都能學會,他們有自生的力量。剛學會爬的孩子,可能會倒著爬,但他們會不斷試驗讓自己的爬行更完美。為了學會走,他們一天可能會練習6個小時及以上,從晃晃悠悠的小步到大步,經過上萬遍的重復以后,穩穩地控制住了自己的平衡。試想,這樣的學習能力是不是驚人?
敏銳的聽覺
新生兒已經具備了不錯的聽覺,剛出生3天的寶寶就能把頭和眼轉向聲音傳來的方向,而且他們會更熟悉曾經在肚子里聽過的聲音。
每個寶寶都是天生的語言學習者。他們能區分人類語言里幾乎所有的發音,為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做好了準備。6-8個月,他們會過濾掉母語中不用的發音,并關注更常聽到的詞句和音節。
他們還會從海量語言中尋找規律,區分經常一起出現的音節和很少出現的音節。當然,也會通過其他感覺途徑去增強語言,比如父母說娃娃的時候用娃娃碰了下寶寶,或者拿娃娃在他眼前逛了逛,他就會把聽到的“娃娃”跟眼前的這個東西聯系起來。
什么是早教?讓孩子多感官接觸很多事物,就是在啟發他們的各種感覺,搭建更多大腦的神經連接。
發育較晚的視覺
視覺相對于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說發育較晚。新生兒的視力是非常差的,他們最早期能聚焦的區域在眼睛前方15厘米左右,基本是母親在喂奶的時候,母親臉和孩子臉的距離。
嬰兒對人臉也更加敏感。1個月的時候關注高對比度的特征比如發際線和下顎,2-3個月時,隨著對比敏感度和細察能力的提高,開始觀察內部的特征。
而且更神奇的是,3個月的寶寶就能區分出不同面孔的特征。這也反應了嬰兒與生俱來的社交屬性,他們能察覺出不同的相貌,也能對不同表情做出反應和區分。人工智能天生善于解決運算,而人本身天生善于解讀人。
我們與嬰兒大量面對面的交流,其實在無形中強化寶寶的面孔知覺。精細的面部結構和表情,影響著他們的感知。發散來想,機器人有沒有可能替代真人的養育?極其困難,因為嬰兒時期的本能反應很多是被深深地刻在了基因里。所有感覺的形成和行為的激發,需要養育者去完成這個工作。所以就有不少從小出生在孤兒院的小朋友,因為缺乏必需的身體接觸、感覺刺激等等,發育明顯遲緩于正常的孩子。
總結一下,孩子的能力和感知發展建立在飽滿的外界刺激和有序的神經、身體發育上。多看書多學習,才會更懂小孩子,才會更尊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