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本身,變現能力并不是很強;甚至,從大趨勢上來看,正在走向變現能力趨近于零的路上。更何況即便是知識,還分正確的知識和錯誤的知識呢,即便是正確的知識…… 還記得嗎?我們認真討論過一個論斷,正確本身并無太大價值,因為你正確的時候大家也都正確,那么就沒有任何相對優勢。若是正確的同時,還能特立獨行,那就很可能有很大的價值。
能夠變現的也不一定是“認知”,知識放在那里很難自動變現,對同樣的知識有了認知之后,也不一定能夠自動變現。沒有什么例子比GAFATA 更精準、更驚人了,你看,同樣的、正確的知識傳遞給了同樣的一個人群,結果呢?結果跟過往我們在教育場景里看到的沒什么區別:總是只有少數人真正受益,總是有絕大多數人不了了之。
那么,真正能變現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能夠真正用來變現的,事實上是“認知差異”:
面對同樣的信息、知識、現象、事實、數據等等;
人們不僅對它們的認知不同,比如,有少數正確的,有大多數不正確的 —— 這里有差異;
而且,即便是在認知正確的群體中,還有認知高度、認知深度的不同 —— 這里還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