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客廳嗚嗚的哭,原因是他想看電視而我不讓。
“是什么節(jié)目讓你這么魂牽夢繞?”我問。
“一檔智力節(jié)目。”他的答案似乎很高大上。
“那也不行,現(xiàn)在已經晚上11點了,必須上床睡覺,你在長身體。”我一口回絕,并催促道:“快去睡覺!”
兒子一看徹底沒戲,哽咽道:“我不回房睡覺,不看電視我沒安全感,我就睡沙發(fā)。”
安全感?!
一個8歲的小屁孩跟我談安全感,他懂什么叫安全感嗎?!可笑。
“隨便你。”我冷冷的起身,順手關掉了客廳的燈,留他一人坐在黑夜。
回房,一種挫敗感隨之而來。我視若珍寶的兒子,我全身心呵護的兒子,現(xiàn)在跟我說他沒有安全感。那我他媽的平時都干了些什么!!!
不甘、憤怒、委屈在心里交織,理不出頭緒,但想著兒子還獨自在黑黑的客廳,終是不忍,嚷了一句:“如果看電視能給你安全感,那你就看吧。”
“不了,媽媽,我這就回房睡覺。”他的聲音平穩(wěn)得聽不出情緒。
一切恢復平靜,但電視與安全感這個邏輯關系讓我想一探究竟。
在兒子眼中的我是怎樣的呢?
他曾控訴我對他要求太嚴,他壓力很大。是的,我不否認我給了他很多規(guī)矩和指標。我用“績效”考核的方式在管理他。
作業(yè)全對,才擁有當天看電視的權利;
連續(xù)三天全對,才可以出去吃一頓大餐;
競賽獲獎,才能買心儀的玩具……
概括來說,但凡是他想要的,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爭取,絕對沒有不勞而獲。
我是不是太局限于“男孩窮養(yǎng)”的理念里?
補習班里有位同學把小米平衡車帶到了教室,其他同學都好生羨慕。
“媽媽,我也想要。”兒子興奮的眼睛看著我,充滿了期待。
我知道那個車是1999元,于是迅速地匹配到了適合這個價位的“目標”。
“行啊,你數(shù)學競賽拿了一等獎就給你買。”我拋出誘餌。
“啊?”他的眼神明顯有些失落。
“媽媽相信你能做到的呢。”我鼓勵他。
這時,一個男孩也跑向他爸爸身邊,說:“爸爸,我想要這個車。”
“行,過生日就給你買。”爸爸干脆地答到。
這!么!容!易!得!到!
這個答案顯然有點刺激到了兒子,他馬上問我,“媽媽,為什么我過生日時你不能買給我呢?”
我一時語塞,含糊地答到:“大概是每個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同吧。”
是的,男孩就要靠奮斗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理念深入我骨髓。
是不是因為我這個理念,所以他感受不到父母純粹的愛呢?因為他所有想要的,他都得去努力爭取,父母從不會白給,哪怕是看電視的權利。
他能不勞而獲的,比如生日禮物、圣誕禮物、兒童節(jié)禮物,都不是他想要的。如送他的lamy鋼筆,已經被他放不見了;買了一輛捷安特,想教他騎自行車,他卻興致闌珊;更別提送他的系列叢書了,完全沒碰過。
我想我大概明白了電視與安全感之間的關系了。因為媽媽沒有滿足一個孩子最基本的天性,他認為自己沒有被愛,他認為沒有安全感。他會覺得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媽媽就不愛他,媽媽對他只有批評和指責。
寫到這里,很慚愧,自己看了那么多育兒書,卻還是不會用正確的方式來愛孩子。
原來,愛也是一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不斷修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