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第一次讀《正面管教》中“班會”的內容,但還是有些不明白的地方。
疑問之處有兩點:一是我們平時的班會都是有主題的,而且很多時候主題是學校相關部門安排好的,例如交通安全、防溺水、消防安全、用電安全,學雷鋒活動等。一節班會課45分鐘時間開完主題班會后再總結下上周班級整理情況基本就沒有什么時間了,而國外的班會居然完全不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決定下次班會的內容。這點一直讓我很接受不了,差別太大。二是如果按書中所描述開班會,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訓練(老師和學生都需參加),是不是太浪費時間了?畢竟,對于初中生來說時間很寶貴,一周一節班會課很多時候都保證不了呢!但,盡管如此,我還是被書中所提到的班會吸引住了。
我的理解是,班會是一項非常有技術含量的課程。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孩子解決存在的問題,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有很多附帶好處,例如孩子的合作能力會得到提升,與人溝通能力會有進步。在正確的班會環境中,他們每個人學到的東西都將在他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受益無窮并發揮重要作用。有一點需注意:建議孩子把他的問題放到班會議程上,已經能夠減少孩子的怒氣,但是讓孩子等到下次班會不要超過三天,否則時間太久,孩子會感到失望。當孩子們的建議被采用時,他們會更愿意與老師合作。老師也會更深一步的被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驚訝到。
成功班會的態度和指導原則:一是不要把班會當成班主任說教的另一個平臺。(回想自己以前的班會好像就是如此……)二是不要把班會作為繼續過度控制孩子們的手段。(控制這個詞用的好,老師就是想控制孩子,還是死死的控制住……)。這兩個選擇如果沒有得到很好堅持的話,班會就又會失敗,會流于形式。
有效班會的八大要素:1.圍成一個圓圈(不要忽略這個細節,儀式感很重要。)2.練習致謝和感激(對這個環節不甚明白其目的……)3.設立一個議程(讓所有學生都知道要做什么)4.培養溝通技巧(具體怎么做還要參考相關書籍)5.懂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應該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感知吧,不知對否)6.角色扮演和頭腦風暴(班會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7.分辨人們之所以做一件事情的四個理由(書中好像并沒有提到啊)8.專注于非懲罰性的解決方案(關鍵在于“非懲罰性”)。必須說明的是,預兆學習一些技巧,并培養出對非懲罰性解決方案的積極態度,班會將會更加有效。
班會的幾個目的:1.教會孩子們相互尊重,2.致謝,感謝以及感激,3.專注于問題的解決方案。4.超越邏輯后果。
班會指南:使用議程,使用冷靜期,圍成圓圈,班會的組織。
關于班會的目的和指南中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反復研讀細讀,而真正的學以致用應該也才是本章內容最重要的歸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