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總結一下這三周“人與動物”板塊的教學次第和課堂設計。
第一周從自然界的四大王國講起,給孩子們一個自然世界以及科學課的整體圖景(礦物、植物、動物以及人)。我們去體會四大王國的聯系與區別:礦石屬于物質世界;而植物在物質的基礎上,具備了有機體的生命,能夠生長變化;動物則進一步擁有了情感和反應;人作為萬物之靈,從礦物、植物和動物身上汲取生命力量的同時,還獲得了自我意識和不斷學習的能力。接下來,我鼓勵孩子們在主課本上創作詩歌,或者寫一些關于四大王國的具體故事。用藝術化的方式來做課堂筆記,是希望孩子們能夠記錄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概念的照搬。
我們從人的三元性開始理解身體的結構和功能。我們在課上用蜂蠟捏一個人的形象,從一個球形,在手中慢慢變得溫暖和柔軟,再形塑出人的樣子——這過程很自然會分化出身體最基本的三元結構:頭、軀干和四肢。孩子們捏的小人,一開始是“大頭娃娃”,慢慢變得身體修長,手和腳也開始做一些特別的動作,有扛著槍打獵的,有懷抱小動物的。這個活動如果用泥塑來體驗,會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發揮空間,在寒冬里用蜂蠟,很是體會了一把溫暖對于生命的重要性。
接下來,我在黑板上畫了“人”的原型,用太陽、月亮和星星分別標注頭、心、手的力量。這部分講起來還是有點概念化,足夠“深刻”,卻略顯生硬,不容易讓孩子們產生具體而微的感受。我決定調整教學計劃,不要求孩子們馬上在主課本上書寫“人的三元性”這部分,而是直接進入到一個具體的動物研究,海洋中的頭足類動物——章魚。希望孩子們在學習了一些代表性動物后,再來回顧這部分內容(后來紓媛建議了一個關于人的三元性的體驗游戲,也是很好的一個思路)。
(一)章魚
章魚大而軟的身體,整個看起來就像圓圓的頭,有一雙富有表情的眼睛。它的感覺延伸到了長長的腕足中,像觸角或是舌頭,向外伸展著去攫取食物。作為曾經的生物學專業研究生,我對于把章魚列為“頭部”生物,一開始是有些猶豫的,因為我知道圓筒狀的外套膜底下并不只是它的頭部,而且復雜的神經系統往往不是輻射狀的反應,而是高度分化的特異性。我也擔心孩子們并不熟悉章魚,作為第一個研究動物會缺乏感性體驗。
為此,我認真研究了章魚、魷魚和烏賊的區別,還意外發現著名的鸚鵡螺也屬于頭足動物。章魚的兩種運動方式、多種逃生手段,都讓人印象深刻。看了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之后,我感受到章魚的情感和智慧,真的遠遠超越了我之前以為的“應激反應”。簡單說,它打動了我,也打破了我對于海洋到陸地生命進化、從低等到高等的概念化認識。
我很高興能夠把自己的研究發現分享給孩子們:從章魚的身體結構特點,行為方式,到它的情感和智慧。從孩子們寫的故事,也能感受到章魚帶給他們的體驗是很生動的。
(二)鯨魚
選擇鯨魚作為軀干類動物的代表,有點偶然。我本來想從無脊椎(軟體動物)過渡到脊椎動物,講講魚類或昆蟲的。不論是之前畫過的魚骨圖,或是昆蟲的身體分節,都是值得從生物學層面去研究的身體結構。我開始尋找足夠有代表性的生物,希望給孩子們印象深刻的例子,在浪漫體驗的階段,不落入百科知識的細節中。
這時候我想到了《海螺與鯨》的繪本故事,正好是一個極大,一個極小;一個柔軟的身體卻有堅硬的外殼,一個龐大的身軀不得不借助海水的承托……鯨豚類有很多有趣的習性和故事:地球上現存最大的生物藍鯨、鯨吞磷蝦和呼吸噴泉、回聲定位和獨特的歌唱,還有略帶悲傷卻也很壯烈的鯨落——讓我深深感受到萬物一體的生命奇跡。
一顆神奇的蛋
給小孩子的科學啟蒙,要同時引導觀察與想象,在科學事實的大量細節中,留出好奇和想象的空間來。雖然我在這個板塊不是要做系統的動物學介紹,還是希望能鋪墊一些基本的學科概念,比如結構、功能與環境的相適應,從海洋生物到陸地生物的演化觀點等等。在代表生物中,我暫時沒有講“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就打算用一本《神奇的蝌蚪》的繪本,來填補一下這段空白。
這本書來自關于動物的幻想故事系列,兼具科學與童趣。一開頭伯伯送給路易斯一只養在水罐里的小蝌蚪,科學老師讓他每周帶到學校來,觀察蝌蚪怎么變成青蛙的過程。結果這只神奇的蝌蚪越長越大,從浴缸搬到了游泳池里,還被送到狗狗訓練學校,有了一個花名叫做“蘇格蘭無毛斑點水獵犬”……我在班里讀這個繪本故事時,全班孩子無比專注,爆笑連連,關于“尼斯湖水怪”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描述,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和對真相的好奇。當故事最后,伯伯又送來一顆神奇的蛋,畫面暗示是蛋里是一只會飛的恐鳥時,孩子們反應很熱烈。
我決定趁熱打鐵,讓孩子們來寫一段故事,關于《一顆神奇的蛋》,要求描述發現這顆蛋的地點,以及孵化出來了什么樣的小生命,它是怎么生長變化的。
我在黑板上畫了簡單的“進化樹”分支(并不涉及進化的概念),從我們研究過的軟體動物開始,畫到魚類、兩棲類、爬行類,請孩子們說說每一類別中代表性的生物。當我們說到恐龍作為爬行類的翹楚,曾經統治地球時,大概受到了繪本故事的影響,王一鑫脫口就問:“恐龍也是四條腿在地上爬,和狗有什么不同?” 我很高興孩子們開始好奇,去觀察和比較,并沒有著急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繼續說恐龍的一支演化成鳥類,之后是哺乳類。等我說到哺乳類的時候,孩子們豁然開朗:恐龍是蛋里孵出來的,而狗是媽媽生的。后面還有孩子問我有沒有兔子蛋?兔子是媽媽生的還是蛋生的?
我們在課上分享故事寫作《一顆神奇的蛋》,通過孩子們的范文,討論好文章的標準:文字通順,情節完整,細節生動。我用幾個動物印章(海星、鯨和龍蝦)來鼓勵這幾項的達成情況。
在寫作《一顆神奇的蛋》的同時,我們開始學習“鷹”。于是一部分孩子寫的是恐龍蛋、蛇蛋甚至魚卵,更多的孩子寫了鳥寶寶的故事,還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去修正自己的故事,讓它更符合事實——比如一開始郭亦萱寫在河邊草叢撿了一只鷹蛋,小鷹出殼后過了兩天就把它放飛了。后來她改成在攀巖的時候,在山崖上發現的鷹蛋,她也知道小鷹要長出飛羽、學會飛行是需要時間的。
(三)鷹
“Can you be like an eagle, flying in the sky? The sky……We will fly in the sky! ”
接著這首印第安人古老歌謠的旋律,我們開始學習鷹。
先聊一聊鳥類飛行的奧秘。討論過后,我給孩子們發了一篇科普文章,請大家閱讀這篇說明文,劃出主題句,總結幾層意思:流線型身體,雙重呼吸(氣囊), 骨骼中空,翅膀(前肢),羽毛。孩子們很喜歡金鷹奇亞學習飛行的故事,一開始從懸崖上一次次跌落,慢慢掌握了翱翔、滑翔和俯沖等種種飛行的本領,還有空中翻滾的特技,飛行真是讓人激動。
之后,在主課本上畫一只鷹,要求畫大一些,體現它的身體結構特點。
第二天我們學了英國詩人丁尼生這首《鷹》的詩歌,去感受英文詩歌的頭韻、尾韻和節奏,再對照不同的翻譯版本(古體詩和現代詩),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抄下來。
在學習章魚的時候,我們玩了一些觸覺的游戲;學習鷹的時候,飛行體驗不容易獲得(可以類比在水面上漂浮的感受),但可以感受一下鷹兀立山巔、睥睨原野的姿態和銳利的眼神。我把教室里兩張長凳摞起來。讓一個孩子站在上面感受鷹,另一個孩子埋伏在我的大桌子后面感受“獅子”,其他孩子都是獵物,在教室里自由走動……我們玩了三輪,猜猜看:鷹和獅子,誰能更快地發現悄悄溜走的獵物?
(四)獅子
獅子是我們學習的第四種代表性動物。它為什么被稱為“萬獸之王”?我在黑板上寫下幾組詞語:懶洋洋vs.勤勉,安靜vs.大聲吼,緩慢vs. 迅捷……獅子是哪一種特點呢?孩子們紛紛說都是!
確實,獅子作為典型的貓科食肉動物,肌肉發達,心肺功能強大,有很強的爆發力,同時也需要長時間的休息和放松,觀察獅子捕食,耐心地一點點接近獵物,就像蓄滿了力量的弓。通過動靜兩極的對比,我們感受到呼吸-韻律系統中蘊藏著生命的節奏。
經過了之前三種代表性動物的學習,孩子們已經對于動物研究的各個層面有了一些認識,我把《科瓦奇講動物》中關于獅子的介紹文本,提取了七個段落,分別是“身體結構”、“生活環境”、“群體生活”、“情緒與行為”、“休息與行動”、“追蹤獵物”和“集體圍獵”,打印出來,請每個小組領一段去研究,再通過朗讀、表演或是繪畫的方式來給大家解說相關的內容。
一開始孩子們都想要捕獵的段落,“動作戲”比較好演嘛!特別讓我驚喜的是王彥澄和郝泓博這組分享的“情緒與行為”這段,他們是第一個組要來分享的,李語默和史茹月負責朗讀,而兩個男孩子在一邊演得活靈活現,展示獅子問候同伴,用頭和脖子相互摩擦,彼此觸碰鼻子,還喜歡相互舔舐……他倆的肢體表達如此自然,把小獅子的活潑和母獅子的慈愛都表現出來了。
下周我們會繼續獅子的學習,之后會以奶牛為代表,講講草食性的動物。通過物種代表性的動物,我們初步了解動物的基本身體結構、生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包括運動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等幾大系統。計劃再回到人的三元性,體會人身上綜合的一些特點,以及人可以向自然界、向動物們學習什么?
寒假里我們將啟動“領讀者計劃”,請孩子們來分組領讀8-9本關于動物的經典圖書,這樣春季學期回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更深入地展開動物的多樣性研究,并幫助孩子們理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生而為人”的自由與使命感。向萬物學習,能夠把我們帶往更為博大高遠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