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更又很晚。
晚上去看了《印度合伙人》,這個片名讓人想起《中國合伙人》,情節類似么?no。
有時候很吐槽現在的翻譯,有說這部《印度合伙人》原名《護墊俠》的,“護墊俠”可以直接點明故事的中心和重點,為什么改了個莫名其妙的翻譯呢?
如果從故事情節看,用“合伙人”做標題,更突出的更直接的主旨似乎就偏向了情感維系上。
而影片中的合伙人角色似乎是男主和他永遠的第一名,第二名……第n名。永遠印在男主心中的朱砂痣。
那幾乎可以確定已經遠離了影片表達的方向。
最近幾年看的印度電影,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印度人自強自立,發揮聰明才智,在無數個問題層出不窮的印度,不斷的革新,進步,解放,沖破傳統藩籬,造福普通民眾,改變陋習和偏見,向更民主,更科學,更進步的印度在前進。
阿米爾汗是印度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他的摔跤吧爸爸,都讓印度電影帶著超越的痛與快樂,走向世界。
而這部護墊俠,對,我更愿意用這個名字,也是同樣,素材來自于真實的印度社會,折射一個苦難,落后,愚昧的印度,也折射一個有平民英雄,有智慧和堅持,有愛和希望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