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把周星馳的《喜劇之王》又翻出來看了一遍,以前是什么時候看的已經不記得了。這次看完全感受不到星式無厘頭幽默的感覺,我剝離掉這些外殼來看這部電影,非常具有啟發性。雖然無厘頭對于生活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俞敏洪就說過,幽默是一個人個性真正成熟的標志。這一點可以參看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前段時間我也曾介紹過他的“閑適哲學”。
《喜劇之王》可能是周星馳唯一的一部自傳式電影,片中的尹天仇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周星馳的心路歷程。稍微了解一點周的背景(不清楚的建議度娘)的人都知道,他出生于香港的窮人區,7歲父母就離異了。決定周星馳命運的可能是一段非正式的培訓經歷,就是香港無線電視的藝員訓練班,然后輾轉在一些電視劇中擔任臨時演員,出演一系列小弟小偷小痞子小壞蛋小混混的角色,跑龍套、演僵尸、當臨時演員,這也是《喜劇之王》里尹天仇發出“臨時演員也是演員”感慨的源頭。
無限電視訓練班,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方,要知道,周潤發、吳孟達、任達華、杜琪峰、關錦鵬、劉德華、梁家輝、梁朝偉、吳鎮宇、劉青云、甄子丹、古巨基、古天樂、鐘漢良等等無數大腕都是從這里出來的,這個由邵逸夫發起的藝員訓練班,可謂撐起來香港乃至華人演藝圈的半壁江山,成為無數人的夢工廠。在無線電視這條造星流水線上,所有演員都是從跑龍套開始。這種情狀《喜劇之王》中有著絕好的反映,影片中尹天仇被人說成是個“死跑龍套的”,而尹天仇的解釋是:“其實,我是一個演員。”龍套就是這么一個奇怪的角色,沒有名字,沒有臺詞,甚至也沒有表情,然而,對于跑龍套的人來說,假若你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演員,那么跑龍套就并不意味著沒有前途。按照無線電視臺的規矩,一般演員要跑兩三年龍套才有望演配角,而要得到演主角的機會,往往得有五六年時間。對于年輕演員來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人熬不住就轉行了,而堅持下來的人大多都會有出頭之日。而促使周星馳堅持下來,最終修成正果的一句咒語,可能就是這句“其實,我是一個演員”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這就是being的境界。Being就是“是或成為”的意思。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being模式是一個人獲取成功的根本思路,先在心態上成為,然后去做,創造成果,就算條件不具備,環境不允許,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去創造出來。
你看《戲劇之王》中的尹天仇,就是這樣一個深具being的人,不管別人怎么看他,他對自己的定位始終是“一個演員”,《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成了他的圣經,他不斷自我修煉,喜怒哀樂、嬉笑怒罵每一個動作都用心體會和演練,他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是一個跑龍套的,在他的房間里的墻上,貼滿了大牌明星的海報,這些海報中間有一個鏡子,每當他照鏡子的時候,那就是在和這些大牌同臺出場。他按照演員的思維、演員的著裝、演員的行為、演員的標準來過每一天的生活,不管有沒有演出的機會,他始終是一個演員。他先在心態上成為一個演員,然后在現實世界中活出來,這值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學習和演練。
因為,周星馳式的發展路徑,就是being模式的經典體現,就是普通人的超越之道。在每一個看似普通的普通人當中,如果有一個普通人懷著“其實,我是一個演員”的心態,他終究有超越的可能。
1990年,周星馳出演《賭圣》,飾演一個修成正果的江湖混混,同年又出演《賭俠》,這兩部片子的走紅奠定了“星仔”到“星爺”的巨變。從1980年正式出道,到1990年“星爺”的封號,真可謂十年磨一劍。而在我看來,很多年前,對于周星馳來說,“星爺”早已經烙印在了他的內心深處。這其實就是中國人講的“內圣外王”的道理。
我想,對于每一個想成為訓練師的人,周星馳式路徑,都是我們需要細細揣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