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今天教我蹦床,在上場之前,他給我講解了分解動作,每一個細節都描述得非常清晰,我覺得沒有問題,小case而已。
兒子還給我做了兩套示范,示范1:助跑,踏板起跳,跳落。如下組圖:
示范2:助跳,轉身起跳,躺落。如下組圖:
看似簡單的動作,到實際操作時我才發現,我只會也只能做到助跑或者助跳階段,第二步第三步根本做不下去。我發現我很害怕,害怕到不能起跳。
“我的兒子問: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我回答:我也說不清楚,就是害怕。”
多么熟悉的對話!以往無數次在孩子恐懼害怕時,我這樣問過兒子,兒子也這樣回答過我。
在這以前,我已經忘記了害怕和恐懼的感覺,所以,無法體會孩子那個當下的內在,以著過來人的口吻輕描淡寫地描述著對兒子來說天大的害怕和恐懼,可以感覺到他那個當下是何等的無助。
“你到底在害怕什么?”這句話里不無關心,但還包含著不理解、不接納、不認同、不耐煩和看不起等復雜的情緒,對于高感知的孩子來說,害怕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害怕代表著不堅強、不好、懦弱等等負性的標簽,對于低表達能力的孩子來說卻沒有辦法解釋清楚他到底在害怕什么,就是我們自己也可能表達不清,比如被兒子追問的我。
那面對孩子的害怕和恐懼,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接納、共情。害怕只是一種感受,每個人都有,和快樂悲傷一樣終生住在我們的身體里。
其次,肯定害怕這一感受。正是因為我們擁有害怕,才在危險臨近時可以啟動保護模式,常常讓我們免受傷害。
第三,一起面對害怕的事情。可以在情緒平靜或氛圍良好時一起探討一下害怕的事情;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嘗試探索了解害怕的事情。
第四,等待,等待孩子慢慢長大,讓孩子足夠強大時,當年天大的害怕自然云淡風輕了。
第五,再接納。即使沒有客服恐懼,孩子依然值得被愛,每一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值得被尊重。
只有自己感受到害怕才理解了孩子的害怕,理解了孩子的害怕也就接納了自己內在的害怕,不再壓制不再忽視不再假裝不存在。
可見,真的是在與孩子一起成長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出書訓練營第74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