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當遇到孩子不與大人打招呼、和其他小朋友的推搡、或關上門不交流等行為時,父母很容易就給孩子冠上“不懂禮貌”、“沖動”、“孤僻“這樣的字眼。
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伴隨行為沖動,也常常會被懷疑是否是”多動癥“,輔之以注意力訓練和行為訓練。
對孩子負性的評價與定義,以及僅僅是針對行為的糾正并不能真正的幫助到孩子,反而可能讓孩子更加防御、更具有挑釁性。
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學習識別自己的壓力源,有能力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發展自我調節的策略,通過恢復能量平衡而減少壓力行為。
如何區分不良行為和壓力行為?不良行為與主觀意圖、選擇和覺察有關,孩子在行為當下是知道不應該這么做的,但是他選擇了去做。
而壓力行為則與我們的腦神經自動反應密切相關,孩子不能選擇自己的行為,或者不能清醒的意識到他的做事方法。
只是在當下,他的神經系統感覺到威脅,就自動的進入戰或逃的行為狀態了。這時,我們負責思考的大腦新皮層幾乎是不工作的,處在一個非理性的狀態。
我們會發現,給他講道理、解釋都聽不進去,處在無效溝通的狀態;有時,在激烈的對抗中,自己曾說過或做過什么,也常常印象模糊。成語口不擇言、慌不擇路,也描述了這種非理性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