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對天水古巷傾慕不已,心向往之。日前有幸前往,喜憂參半,五味雜陳,心緒忐忑,為伊憾之。
流連于天水古巷,仿如到了新疆喀什的高臺民居。夯土砌就的墻垣,棲棲遑遑;破敗流離的窗欞,跌跌撞撞。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天水古巷嗎?一時間有點懵懂,有點不知所措。
據當地居民講,這些年許多古巷已拆、待拆,諸多民居空置、廢棄;有些古巷拆舊建新,古巷變得不倫不類。真正的古巷已屈指可數。
其實,有太多的方法可以保護文化遺產,平遙和麗江就是成功的案例,而非推倒重來,飲鴆止渴。歷史是不可再造的,個性化、獨特性才是城市的靈魂。
據當地文物部門資料顯示,歷史上天水古巷多達上百條,現今僅存40條。天水民居多建于元明清三代,比著名的山西平遙古城還早數百年。
天水多古巷,里勾外連,縱橫交錯。東關有忠武巷、尚義巷,仁和里;北關有十方堂巷、澄源巷、西方寺巷;西關更是古巷交織,士言巷、飛將巷、玩月樓巷、折桂巷、古人巷、織錦臺巷。西關,古稱秦州,自唐朝起,這里便是天水老城的商貿中心,店鋪林立,商賈云集,百年以上的古巷如織似網,橫亙八方,鱗次櫛比,古趣盎然。
據傳說,士言巷原名南巷子。大清同治年間,南巷子老戶任士言考得進士,官至戶部主事。此人秉性剛直,拒腐不阿,難在官場混跡,遂請辭還鄉,歸隱深巷。
囿于長期主持天水書院,成就為隴上詩文宗主。因當地百姓感戴其教化之功,便改南巷子為士言巷,榮譽可謂大焉。
飛將巷,因“漢飛將軍故里”而得名。現如今,昔日牌坊不在,門樓撂荒敗北,荒草萋萋,老樹寂寥。歷史上,李廣是個頗有爭議之人,司馬遷在其《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如是評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種缺乏諂媚阿諛,性秉身正孤傲之人,注定難能封侯,注定生前死后留下令人遺憾的隱痛。
穿行于古巷,多處僅可容得擦肩而過。巷幽深,而路不止;心悠遠,而情難盡。悠悠古巷,樸拙率真;左右深宅,錯落有致;青苔老樹,高歌低吟;幽幽漫漫,重重疊疊。
西關有織錦臺巷,因一代才女蘇若蘭而聞名遐邇。據《晉書·列女傳》記載,蘇若蘭,陜西武功人,16歲在阿育王寺(今陜西法門寺)與竇濤相遇相戀。公元380年,竇濤獲任秦州刺史,攜蘇若蘭往天水,遭人陷害被貶敦煌。君久不歸,若蘭思夫心切,織錦回文璇璣圖,以寄相思。誰料,此般思夫回文竟成千古絕唱,經久回蕩而不衰。
所謂“璇璣圖”,似若天書,以五彩絲線繡于錦緞之上,形制似如在圍棋盤格中繡字。除卻正中央的“心”字為后人所加,原詩共計840字,縱橫各為29字,正反縱橫斜著讀,退一字、迭一字,均可成詩。此回文被武則天譽為“才情之妙,超古邁今”之作,她老人家情迷其間,執著推求,喜言得詩200首。宋代有高僧,更將回文分解為十方圖,得詩3752首。明代學者康萬民,研修揣摩終其一生,傳世《璇璣圖讀法》一書,于文字方陣中幻化得詩4206首。
據目前國內統計,在織錦回文璇璣圖中,以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可組成7958首悱惻幽怨,忠貞不渝,滿懷悲憤,激情鞭撻之詩句。比如截取一粟:寒歲識凋松,真物知終始。反著讀亦可為:始終知物真,松凋識歲寒。
徘徊于深巷,拂拭橫陳遍地的灰墻黛瓦,生發思古之幽情。在這里,能讓你暫且放下俗塵,不念六根;在這里,能讓你從忘我而無我,寧靜致遠;在這里,幽閉的小徑可以讓你讀懂古人的禪心。人生的真諦,往往就藏于平淡無味之中。
這是天水最后的古巷,期待再到天水,依然能來這里尋古探幽。(刊發于《新西部》2013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