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喜歡賈平凹的《自在獨行》,不知是因為時代背景不同,還是我的閱歷不夠,書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未能引起我的共鳴。甚至有某些內容我覺得索然無味。
獨獨有兩篇文章,讓我記起了一些遺忘的事。一篇《月跡》,一篇《天上的星星》。
細心的人可能就能從標題上看出,這兩篇文章的共同之處是有關天上的,一個是月,一個是星。
大概五六歲的時候,我迷上了《藍貓淘氣三千問之太空歷險記》,這是藍貓淘氣三千問系列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動畫里展現的詭異、危險、美麗的外太空,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盡管里面介紹的天文、航空知識我都不太懂,但我明白自己從此陷入了天文的深淵之中。
那時自己的偶像就是楊利偉,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宇航員,并開始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當大人問我長大后想干什么時,我就會自信地說:“宇航員。”那時我有迷之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中國第一名女宇航員的。
直到三年級,我查到了宇航員的部分訓練視頻,看完我就知道我不可能成為宇航員了。因為我的身體孱弱,曾休學過半年去療養身體,父母也一直燉東西給我吃,雖略有起色,相比于同齡人我還是弱不禁風。
所以我很明智地放棄了這個夢想。
但我并不難過。既然成不了宇航員,那就成為一位天文學家唄。這樣即使出不去,我也能通過望遠鏡窺見到無邊的太空一角。
從此愛上了天空。
吃過晚飯,我就獨自坐在窗臺上望著夜空,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連父母都說這孩子有些癡狂了。
身邊的人不是很理解我:天文學家有什么好的?都沒見過誰做什么天文學家的。我笑了笑,其實我也說不出天文學家有什么好的,僅僅是因為喜歡。
那時隔壁有位奶奶懂點天文知識,她家有全套的天文書,我就借來看,但是很多都看不懂,可我還是把那六本晦澀難懂的書看完了。當時我上五年級。
六年級時,我就去書店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很遺憾我完全看不懂,不過我仍然記住了一點點,只有一點點,他那有趣的理論。
晚上的時候,我還是看著天上的星,只是我能看到的星星已經不多了,一般就幾顆,多的時候會有十幾顆。偶爾,隔壁奶奶會出來和我一起認星,她和我說這顆是金星,它正在移動著,再過一個小時它又會回到這個地方的。一老一少就這么在黑漆漆的走廊外望著夜空。
后來上了中學,封閉式的寄宿學校,我一個月回去兩三天,就再也沒和奶奶說過星空了,也很少抬頭看那些陪伴過我的星星了。
只是心中對星空的熱愛仍未褪去。不同的是,長大了的我,不再四處宣揚自己的夢想了,而是學會了沉默,把那份熱愛融入到了血液之中。
初二時,我訂了兩年的《天文愛好者》,想要離夢想近一點,再近一點。可我還是蠻多不懂的,后面的亞太天文奧賽理論試題連題目都看得糊里糊涂的。對自己很失望。
我知道天文要學好高等數學和理論物理,所以我很重視這兩科—關乎我的夢想啊!數學成績從五年級開始一直在提升,參加數學競賽也拿過獎,雖然只是一個小小市區里的二三等獎。但物理我怎樣都無法拔尖。因此,高一分科時我沒有選擇理科,而是文科。
所有人都驚訝了,他們普遍覺得我的理科不錯,為什么選了文?況且理科容易考高分,以我的成績上個重點大學不是問題。他們哪里知道在我選擇文科的那個時刻,我就已經放棄了自己那個多年的夢想,從此也只能是夢。
高二時整個人就變得有些渾渾噩噩,嚴重失眠,神經衰弱,脾氣暴躁,無法集中精神做好一件事。仿佛人生突然失去了方向,沒了奮斗的動力,我就這么得過且過。成績也從前十掉到了二十幾名。(這只是文科排名,理科未算進去)
高考也不算失誤,排名也是班級二十名左右。雖然可以上211大學,我卻選擇了普通的本一院校,學了一個說不上喜歡的專業,但是是這個學校的王牌專業,城市也挺好的,反正父母喜歡就行。畢竟,曾是孩子的我是想當一名偉大的天文學家的,而不是去公司做財政。
恍恍惚惚的過了大一的上半學期,這其中也再未想起那個現在看來可笑的夢想。只不過現在看到了賈平凹的這兩篇文章,又讓我想起了這個堅持了多年的夢想。鼻子一酸,眼淚就下來了。
現在,我也學會了妥協,不會像高一分科那樣,所有人要我選理,我卻因為物理不夠好,實現不了夢想而選了文。在大學里我會認真學好專業,努力工作,攢錢,買一間地理位置好的房子,然后—
買一臺好的天文望遠鏡,放在一間房里,這樣我也能仰望星空了—
這是高三上班會課的時候,我在全班同學面前說出的理想,是的,它會實現的,不再是那遙不可及的夢。
但我還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優秀的天文學家,而不僅僅是一名天文愛好者。
每個人兒時一定都有很偉大的夢,覺得星辰可摘,大海能平,自己妥妥地能考上清北,世界上最高的大廈也能買下來送給最愛的人,但是還有幾人記得兒時吹過的牛逼呢?或者那不是吹牛,而是你真真切切的夢想。
可歲月漸長,我們不再去想那些可笑的夢,逐漸地安于現狀,承認自己就是蕓蕓眾生的一員,然后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只有少數人還不肯認輸,努力地踮起腳尖,伸著手,渴望著離星辰近一點,再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