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曾說:
時常有創業者到我這來借錢,俞老師,真的,我就差最后100萬。
我說這是你的幻想。
如果你真的只差100萬,你可能根本沒想清楚,你真實差的數字,可能是1個億。
有一些我覺得不錯的創業者,借了他們錢,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一個還我的。
人還在,公司沒了。
你的資源配置,往往是大于你自己認為所需要的。
我看到這段話只有一個感受,人很容易低估完成一件事實際所需要付出的資源。
比如熟練的鋼琴技巧、精湛的舞臺表演,以及取得事業的成功,完成這些任務所需要你付出的,遠遠超乎你的“想象”。
規劃謬誤
人們往往會低估完成一項任務所需要的資源和時間,這種傾向被稱為“規劃謬誤”,即高估自己的能力,并低估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努力,從而產生錯誤決策的偏差。
規劃謬誤的原因有多個方面:
首先,這種偏差可能是由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缺乏經驗而產生的。
比如你知道取得國際注冊會計師很難,取得數學奧林匹克冠軍極其困難,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這個“很難”、“極其困難”、“巨大”都是抽象的定性描述。
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這些描述究竟意味著多少個日夜的努力,但是對于未經歷過的人來說,并沒有真正直觀的親身體驗。
其次,人們常常忽略了任務完成過程中的意外情況和障礙,這些情況通常會導致任務完成所需的時間和資源超出了最初的估計。
通常這涉及到人的思維盲點和思維漏洞,因此出現考慮不周全的情況。
再次,人們往往對自己擁有的時間和能力有過高的估計,認為自己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的任務。
人天生具有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即“自我欺騙”,這種機制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所做出的決策或行動有一種比實際情況更為積極的評價,這種偏樂觀的自我評價可以增強自信、減少焦慮。
不過“雙刃”的另一面,即這種機制的副作用,就是造成自我認知或評估的偏差,脫離客觀實際。
比如二戰期間,日本揚言在三個月內拿下中國,隨即便展開了為時14年之久的侵華戰爭,最終以失敗告終,這就是典型的“規劃謬誤”。
導致的問題
規劃謬誤會導致許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會產生挫敗感、耐心不足、過早放棄。
規劃謬誤會導致人們產生挫敗感,主要是因為人們在規劃和決策之時過于樂觀和自信,當實際執行任務時,人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能力和資源不足以按計劃完成任務,這時候就會責備自己之前為什么沒想到這、沒想到那。
另外,當對面臨的挑戰和困難預計不足,執行過程中被打個措手不及時,有人可能不會及時調整對任務實際難度的認識,反而會開始質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不行。
比如學開車,踩離合、掛擋、踩油門起步這么簡單的操作,結果學了好幾天還是笨手笨腳,被教練罵的狗血淋頭。
好多人真的會以為是自己學習力太差,真的會誤以為上述操作很簡單,其實一點都不簡單,這還是規劃謬誤在作祟。
排除個人天賦異稟、以往有過駕駛經驗等因素影響,在教練擁有正常的教學水平和個人正常的學習頻率下,學會開車通常需要耗費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必須要經歷一段笨拙到自我懷疑的過程,這才是一般正常的情況。
那些知道熟練掌握任何新技能都必須經歷一段極為笨拙階段的人,則不會有這么多挫敗感,這個階段必然會感覺自己很蠢,但經歷這個過程卻是正常的。
相對于學琴、考注會等其他更為復雜的技能來說,學車確實是一件相對較為簡單的事情。
一些科學研究表明,一項新技能要想達到專業水平,需要大約10000小時的練習。這意味著,如果每天保證高質量練習3小時,大約需要10年時間。
你真的對學好其他技能所需要的付出和努力有正確的評估嗎?事實上,即便你已經知道了規劃謬誤,你仍會下意識的低估任務難度和自己所需要花費的時間。
永遠牢記,如果你真的只差100萬,你可能根本沒想清楚,你真實差的數字,可能是1個億。
規劃謬誤會導致人們耐心不足,是因為預期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越大,就越容易讓人感到不耐煩和失望。
這是錨定效應的一種表現,當我們在預期中設定了一個錨點,而現實與錨點相差很遠時,就會產生一種失落、沮喪,難以忍受的感覺。
比如你和伴侶約定的是晚上5點見面,到5點半伴侶還沒出現時,你就會焦慮和不耐煩。
當你對一件事設定一個不合理的預期時,你自然會變得焦躁和不安,很多人總是在期待一夜暴富、速成班、速效減肥藥、短期投資高回報率等等,這些想法苗頭會讓人心態經常處于急不可耐的焦急狀態。
心態不好,就是因為太著急,太著急就是因為預期過短。
規劃謬誤會導致人們過早放棄,很多人會因為沒有得到跟規劃一致的即時成果或階段性成果,便會提前退出。
現代社會中,很多東西都是即時獲得的,我們也習慣了即時滿足,例如點外賣可以很快得到美食,刷短視頻可以即刻獲得娛樂,購物可以立刻得到物品等等。
這些即時的滿足給了我們很強的快感,因此我們往往期待事情能夠立即得到結果,但很多時候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的。
大自然的法則是春播秋收,要跨越三季,極少有事情是立竿見影的,但很多人在付出幾個月努力沒有見到任何成效時,退堂鼓就是會打得蹦蹦響。
我們來看看對困難預期不足的挫敗感、與超預期的不耐煩,加上得不到即時反饋三者綜合的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讓我感觸頗深。
受2021年雙減政策影響,新東方的市值在2021年跌去90%,營業收入減少80%,退學費、員工辭退N+1、教學點退租等現金支出近200億。
轉型,迫在眉睫。
2021年12月28日,新東方在線推出直播銷售平臺“東方甄選”,主播為前新東方老師。
從開始做東方甄選時,俞敏洪認定了東方甄選的選品只做農副產品,不過一直到2022年5月31日,接近半年的時間里,每天的銷售額少得可憐,只有幾十萬元,帶貨的GMV總量只有2000多萬。
當時團隊心里拔涼,感覺直接摔井里了,股價已經掉到了3塊錢,不少股東把股票低價出手后倉皇離去。
俞敏洪帶隊做了快半年,這半年什么辦法都嘗試了,拍視頻,做直播,也真是放下面子,牙一咬,心一橫,眼一閉,全都豁出去了。
但即便這樣,一天最多才30萬~60萬銷售額,傭金也低得可憐。
這點錢,根本發不起團隊工資,交不起房租,更租不起場地。
很多人員工開始動搖,質疑要怎么活下去啊。
不少人向俞敏洪提議,早就跟你說,做啥都不要做農產品,利潤低,品質不可控,物流困難,季節性強,巨多不可控因素。
要是我們賣手機、化妝品等品類,按照現有流量,我們一場估計也能賣到100萬~300萬。
...
也有人建議俞敏洪一次性把新東方關掉。
后來,我們都知道,半年后東方甄選做得如火如荼,董宇輝也火爆出圈,一天的營業額趕超過去半年的總量,直接貢獻了新東方八成以上的營收。
之所以沒有提前放棄,得益于俞敏洪規劃之初就對困難和蟄伏期做了全面的預判。
在采訪中他直言,“東風甄選這只船前行的未知海域,浪大、風急,不過船穩才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這件事要以10年、甚至20年為維度去衡量,要有急事慢做的定力,看準了方向,慢慢把事情做起來。”
“船前進速度快不快,不是我考慮的首要因素,我不關心東方甄選做多大,我只關心東方甄選走多遠。”
可見,對于有規劃謬誤的人來說,僅半年時間不出成績就能動搖信心,打擊倒所有自信。
另外,雖然與本文主旨無關,但我覺得俞老師很有意義的決策思路,為什么俞老師如此堅定東方甄選能成,且如此堅定的只做農產品。其決策考量如下:
一是要滿足在未來十幾年的時間跨度中,無論國家發生什么變化,政策都一定會支持,絕對不會改變,什么行業是國家會永遠支持的呢?這個答案就是農業。
二是轉型要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那一定是要能給社會帶來巨大價值,能幫助到更多人的,直播賣農產品,因為能幫助很多農民。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20年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末,中國農村常住人口總數為8.53億人,這個基數砍一半,剔除外出務工等人員,基數也很大。
三是要考慮到原有核心競爭力、資源能不能復用的問題,新東方在線本身就是家互聯網科技公司,理解客戶,創新,敏捷,執行力強,適合做直播這件事。
并且成為農產品和消費者的連接平臺,這屬于新東方的能力圈范圍之內。
跬步
很多事情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不斷的努力才能實現,我們做的每件跟目標相關的事情,都是在積累一小跬步,要至千里,這個過程必定會很漫長。
劉慈欣從1999年開始構思《三體》系列,第一部小說《三體》出版于2008年,用時9年。
丹·布朗耗時6年完成了《達·芬奇密碼》暢銷小說的創作,這本小說在出版后迅速風靡全球,甚至被拍成了同名電影。
巴赫的《賦格藝術》這部作品耗時20多年才完成,它被認為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對后來的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佩索阿的小說《堂吉訶德》歷時10年創作,最終成為了西班牙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愛因斯坦用了10年的時間完成相對論的創作,這部相對論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對人類認識宇宙的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這個過程很長,這個過程跟你“已經快承受不住了”沒有任何關系,你“耐心和毅力馬上就要消耗殆盡”也沒有任何關系,要達到質變只與你之前積累的有效量有關系,而與你的感受和情緒無任何關聯。
另外,與規劃謬誤緊密相連的一個現象,是“關鍵時刻偏差”(Key Moment Bias)或“關鍵點效應”(Key Point Effect)。
“關鍵點效應”是指我們往往會過分關注并放大某些關鍵時刻的行動,認為這些關鍵階段是對整體影響最大的因素。
一個人可能會覺得是某一段的努力或某次決策使自己獲得了成功,而忽略了之前無數次的嘗試和努力。或者,一個人可能會夸大某個重要決策或行動的影響,而忽略了其他決策和努力對成功也具有積極的貢獻。
這種思維方式會導致人們忽略了在這些關鍵點之外的其他行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會高估這些關鍵點的重要性。
例如大考前,學生會誤認為考前全力沖刺對考試成績影響很大,所謂“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但實際上,每一次的學習都會對進步產生積極的影響,而這些小的進步最終會在整個目標達成上匯聚成較大的進步,這遠比考前沖刺要更為重要。
多積跬步,別太篤信大踏步。
積跬步至千里,在達成“至千里”的路途上,并不在于其中的某幾次奮力沖刺,而在于持之以恒的付出和積累“跬步”。
規劃時,我們已經知道為避免規劃謬誤,要盡量把自己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量放大十倍,要遠遠超乎自己的“想象”,實際是100萬與1個億之間的距離。
現在我們也要意識到,每一次付出所能積累的成效其實很小,不要過于樂觀,期望某幾十次努力就能夠立竿見影地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成果。
我以往讀了幾本拍案叫絕、大呼過癮的書,甚至都感覺精神思想層次高了許多。
可現在讀得越來越多,才發現需要填補的思維缺口還有很多很多,仍還存在著很多很多一直被忽略著的思維盲點。
如果感覺自己進步很快,可能只是說明自己還處于早期階段,就像從零到及格其實很簡單,但從99分到100分卻很難。當一個人開始掌握更深層次的知識和技能時,進步可能會變得很慢。
同時,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自信也可能只是盲目的來源于天生的自我保護機制而已。
之前我也曾有過很幼稚的想法,總以為一年的付出會達到什么境界,可是真的并沒有,而且回望過去,才發現一年也僅僅才寫了八十幾篇文章而已。
路漫漫其修遠,這句話半點都不假。對于資質普通的人來說,要達到知識淵博、博覽全書,并不是用三、五年深入閱讀幾十本書就能夠實現的。
要過好這一生,還有很多我們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能盡早的遇到這些自我賦能的知識和技能,是一種幸運,同時這個過程更需要你走量,不斷去主動接觸和擁抱新知,積好每個小跬步。
這個過程中如果能遇到幾本對你作用極為關鍵的書,應該在其中每本書上一讀再讀、不斷延伸,在一本書上所花費的心力,要超過別人讀十本書的努力。
如果感覺文章有用的話,敬請打開微信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哲新ii?,獲得更多往期內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眾號“哲新ii”(ID:zhexinii),爬坡青年,價值創造者,一直在努力用文字改變自己、影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