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所講文字版:
雖然;有此眾緣,而種滅時,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時,實即得生。
那么這個“雖然”,就跟前面講“雖然”一樣的,就是說從這個因緣現(xiàn)象,從這個深刻的、進一步的觀察認識是這樣的。
那么事實上來講呢,確實“眾緣”所成,就是有“地、水、火、風”這些眾緣吶,那么種滅芽生,現(xiàn)象界彼此之間有這樣的關聯(lián),存在相應的關系,可是彼此之間并不是某一個可以決定某一個。
那么前面所說的“芽(亦)不作是念”、“地水火風(界亦)不作是念”是一個事實,是這樣的。所以這個當中就有它細微之處,所以不要以為說就是從現(xiàn)象界的展開呀、基本的觀察啦,它就不會有深度。實際上,這個現(xiàn)象界的觀察只要你有細微的這個發(fā)展,有這個認識,就會由表及里,由淺至深,會能夠增上,能夠發(fā)展到深度觀察。
那么這里就講到現(xiàn)象和這個事實。下面呢,
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時變,非自性生,亦(非)無因而生。
那么實際上呢,這個“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等等等等,那么是結合了通常認識事物的時候所存在的一些錯誤觀念、一些錯誤認識。
彼芽亦非自作
這個“彼芽(亦)非自作”,在講中觀里面,講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就是破四不生義,那也是講到這個內容。只是在中觀里面吶,在闡述的時候呢,這個舉的例,說的這個邏輯的推理非常的多,詳盡,比較繁復,要有一定認識之后才可以明白,才可以了解到。那這里呢,就只是基本性的結合前面的因緣觀吶、緣起現(xiàn)象啦來給大家作解說。
就是“彼芽亦非自作”,就是這個芽的成啊,不是芽本身成、不是芽本自成,不是這個樣的。如果本自成的話,那就是種里面具備芽性,在種當中就已經(jīng)有芽了。那么既然有芽的話,就何待于生呢?那就不待于生嘛。所以這個芽的形成不是自力所能夠決定的、種子本身決定的。假設種子能夠決定,它就不待于陽光、水份,不待于泥土。
非他作
那么是不是說這個陽光、水份就能決定有芽呢?也不是,不是說我有水就有芽了,我有陽光就有芽了。就好像這個土地很肥沃,雨量充沛,陽光具足,但是這個地方?jīng)]有這種物種,它是不會長的,它一定有相應的這個物種,所以“非他作”。
非自他
俱作
“非自、他俱作”,就是是不是說有“他”,有“自”,都具備了就行了的呢?也不是的。就像一個種子放到那兒,也有水,有陽光等等,那么這些東西都存在的,但是如果它沒有適合的節(jié)令、相應的種植培育,那么這個種也是不會有芽的?,F(xiàn)象界有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的了,地水火風空時種子等等都存在了。所以“非自、他俱作”,不是說“自”、“他”都在就“作”了,就會成為芽了。
非
自在作
“非自在作”,這個“自在作”是什么呢?“自在作”是自在天。那么有的觀念就是認為神造的,大自然界的一切東西都是神造的,神決定了怎么樣就怎么樣。那么神能不能決定這個種子發(fā)芽呢?神也不決定這個種子發(fā)芽。假如神決定了這個種子來發(fā)芽的話,那我種稻谷也好,不種稻谷也好,我都會有米飯吃,那這個就是神決定的。但是神不決定這個事情,所以非自在天作。
亦非
時變
“亦非時變”,有的就是一種自然的這個理論,這個自然理論其實就是無因論,就是說任何事物,比如說太陽會出來呀,會有春夏秋冬啊,會有鳥語花香啊等等,它是不用什么機制,也不用什么理由,它該出現(xiàn)就該出現(xiàn),所以這個就稱為自然性、自然作、“非時變”。不是時間因緣的一個展現(xiàn),就是“非時變”。
非
自性生
“非自性生”,這個“自性生”就是自體所成的、自性所生的。就比如說這個種子里面它已經(jīng)就隱含了芽的這個體性了,就有芽存在了,那之所以會發(fā)芽呢,就是這個根本性的芽為因,然后有種種條件吶,它就會種的形態(tài)消失了,芽的樣子露出來的,這個就是“自性生”的含義。那么這里芽呢“非自性生”。
亦非
無因而生
“亦非無因而生”,這“無因而生”跟這個“非時變”吶,說“自然有”啊這個意思、這個觀點理論是接近的,就是無因而有,太陽出來就是出來,不是有因的,不是有什么樣的因緣的。那么這個芽的生依前因相應、緣相應來觀呢,是因緣而有、因緣而現(xiàn)、因緣而生的,不是“無因(而)生”的。
雖然;
“雖然”呢,就是說這樣,即使這樣,但是這樣,那么這個就是說結合現(xiàn)象本身來講。
地、水、火、風、空、時界等和合,種滅之時而芽得生。
就是說從現(xiàn)象界的這個來觀察的話呢,“地、水、火、風、空、時界”“六界和合”,種滅芽生,種滅了就芽生,這是我們一般了解事物的時候,了解這個外在現(xiàn)象的時候,都可以了解到的。那么這個了解是一般性這樣的一個認識,而不作深度地觀察的時候,如果進一步具體地作觀察、作討論的時候,那么世間種種戲論就是有“自作”、“他作”,“(自、他)俱作”、“自在作”等等這樣的一個觀點。
那么依佛覺悟真理,對于現(xiàn)象界事實的如實觀來講呢,是因緣法,是因緣現(xiàn),如是因緣如是展現(xiàn),所以既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也不是“無因而有”,是依因緣來觀。所以正是依因緣觀,見法不住于法,能夠于法消除原有的這種固化的概念,那就能夠得自在,能夠見法性,能夠見真理,能夠見法身,證入實相,見佛,是這樣的。
是故應如是觀:外因緣法緣相應義。
那么這個是“外因緣法緣相應義”,“因相應”觀完了就觀“緣相應”。所以我們學了這些內容之后,自己也可以好好比照生活當中的一些事情,這里是舉種子和芽,那你也可以舉,比如說一支筆、一張紙、一件衣服。
那么這個衣服的“因相應義”、“緣相應義”是怎么樣?
那么這個當中“因相應”、“緣相應”,它互相的關系應該怎么來界說?
依照這個經(jīng)典所說了,你要舉一隅而反三隅——舉一反三,這樣來認識。比如說你遇到一個事情,你起了這么一個煩惱,這個煩惱的因緣是怎么樣的,它與哪些因相應,與哪些緣相應,然后有了你這樣的個煩惱。
那么這個煩惱它是不是說一直在盤繞在你的心里面哪?它不會走的?
那它又因為相應的“因相應”、“緣相應”呢,這個煩惱謝滅了。比如說你還有另外一個歡喜的事情想起來了,這個煩惱就不見了,就走掉了。所以它這個因緣的展現(xiàn)呢,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很多很多事情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