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同事家做客。到了吃飯的時間,同事5歲的女兒還在玩玩具,發著脾氣不肯吃飯。同事就采用激勵的方法對孩子說:“寶寶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一招呼,就馬上過來吃飯。”看這一招不行,就采用激將法:“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了嗎?不和我們一起吃飯了嗎?”到終于把女兒招呼到飯桌上來,孩子卻一直不好好吃,要求同事喂。同事就說“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別人喂,讓爸爸媽媽和客人阿姨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
同事的這些勸說不但沒能讓孩子開開心心吃飯,還讓她對吃飯深惡痛絕。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她聽到的是什么:
“寶寶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一招呼,就馬上過來吃飯。”——如果你不立即過來,就不是好孩子。
“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了嗎?不和我們一起吃飯了嗎?”——和我們一起吃飯就是愛的表現,不一起吃就是不愛。
“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別人喂,讓爸爸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事實上你經常讓爸爸媽媽喂飯,所以你不是好孩子。
同事讓吃飯這個簡單的事情背負了道德、責任、情感等太多的東西,給了孩子很大壓力。吃飯這件事就慢慢變成一個任務。當一個幼小的孩子無法回回讓父母滿意時,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并且對父母之愛產生不確定感。隨之產生的挫折感,不但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更加痛恨,并且讓他們變得暴躁易怒。
01 潛臺詞是家長的弦外之音
帶女兒在公園玩的時候,看到有個家長因為孩子把玩具弄壞了,就生氣地對他說“你不愛惜玩具,就送給別的小朋友玩吧”。
媽媽的這句話至少讓孩子聽到了兩句潛臺詞:第一,自己是個不愛惜玩具的人,媽媽對我不滿意;第二,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是對我的懲罰。
家長這樣說,不但誤解了“愛惜玩具”的含義,也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玩具干凈整潔毫發無損,不是真正的“愛惜玩具”。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為了做到家長口中的“愛惜玩具”的標準,舍不得玩,舍不得碰,更舍不得跟別人分享。這樣做,不但無法讓玩具發揮其本身的意義和價值,也無法讓孩子盡情地享受玩玩具的樂趣,更無法學會與他人分享的人際交往技能。
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因為大腦具有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兒童之所以對潛臺詞比成人更敏感,能敏銳地捕捉到成人話語中的弦外之音,是因為他的意識尚未受到世俗社會的浸染,處理和加工系統還沒有被過分擾亂。
因此,當家長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先再三思量將要說出口的話,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多用善意的角度分析他的“調皮”和“淘氣”。
02 不良潛臺詞是消極暗示
朋友燕子是職場成功人士,對孩子很用心,幾乎天天監督孩子寫作業。即使這樣,她的孩子常常會出現完不成作業的情況,成績一直是班里倒數一、二名。有一次,我聽到朋友這樣催促孩子寫作業:“你已經欠數學老師三次作業了,還欠著英語老師兩次作業,今天再不寫,欠得更多了!”
朋友這樣說,分明是在告訴孩子,作業是老師的,不是你的,你寫作業是在為老師工作。難怪,長期生活在這樣的語境下,她的孩子無法產生對學習的興趣,沒有對學習的責任感,也就無法建立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功課學習是所有孩子面臨的一件大事,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孩子熱愛學習,有好成績。
比如有的老師會這樣說:“考試沒上90分的,罰抄課文10篇。
”很多家長經常這樣說“先寫作業,然后才能玩”。
當學習成為刑具,成為阻礙享樂的任務,怎么能讓孩子去喜歡它呢?這就是為什么越喜歡說這類話的老師或家長,他手下的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越淡的原因。
其實,想避免此類不良潛臺詞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不說是最好的說。因為很多家長往往一說就說溜了嘴,且越說越錯,導致孩子越聽越反感。如果一定要說,就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比如,
把“先寫作業,然后才能玩游戲”改成“如果今天寫作業時間太長,擠占了玩游戲的時間,罰明天不能寫作業”,
或者“玩游戲的時間到了,去玩吧,不可以寫作業了,沒寫完也不要再寫了”。
家長要把握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要把作業和游戲對立起來,尤其不要把游戲當做孩子做作業的獎賞。這樣,不但讓作業和游戲具有了相同的價值和樂趣,不會消解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好感,也不容易導致孩子出現過分迷戀游戲的情況。
03 信任和尊重是說好潛臺詞的底線
生活有萬千細節,在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所以成人應該時時關注自己的潛臺詞。潛臺詞是自己下意識的表達,而非理性思考的結果。要想把潛臺詞說好,家長需要不斷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因為言行所到之處,正是自己的思想所到之處。只有當家長以信任和尊重孩子為前提,才能說出含有積極暗示的潛臺詞。
俊俊是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快到期末考試了,媽媽為了讓他提前適應考試的節奏和氛圍,找了幾套模擬題讓俊俊在家練習。媽媽讓俊俊到自己的房間里,掐著時間完成,時間一到就停筆,嚴格按照正常的考試流程來。
跟孩子講完考試的規則,俊俊媽還是有些不放心。因為孩子的課本就放在課桌上,要不要跟孩子說不要偷看呢?但媽媽決定相信孩子。最后時間一到,孩子就停筆了,也有一些沒有做出來的,但俊俊并沒有偷看放在手邊的課本。媽媽慶幸自己沒有說出那句話,沒有把成人骯臟的思想灌輸給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未曾被成人的不良思想污染,他的頭腦里就不會有偷看、作弊的概念,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行為。
孩子是單純善良的,成人信任和尊重孩子,相信他會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這本身是一種潛臺詞,會傳達給孩子積極的信息,遠比你反復叮囑好得多。
教育孩子,家長首先要轉變觀念。觀念變了,潛臺詞就變了,潛臺詞變了,孩子就變了。